河北省平泉县历史 平泉是哪里


“瞻云就日”牌楼“看云见日”牌楼
在承德,有句老话:“不能打败哈达,就不能填平不能满足的八沟 。”这句老话在赤峰、朝阳等地(热河地区)也广为流传 。然而,除了老一辈和部分历史爱好者,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句话背后的含义 。其实这反映了平泉过去的繁荣 。
“哈达”意为“乌兰哈达”,即现在的赤峰;“巴沟”指原“巴沟堂”,即平泉;“不败”就是产品丰富,源源不断的产品,不是一辆车能吃完的 。“不满足”是指生意兴隆,供不应求,出货数量售罄 。
在京剧《苏三齐杰》中,崇正义问苏三,“过去有商人去南京吗?”后幕回答:“我去南京前三天就走了 。现在热河、巴沟、雍和宫只剩骆驼了!”可见,巴沟作为塞北的商业重镇,在当时是非常有名的 。
苏三·齐杰
平泉,古称“巴沟”,又称“禹州” 。四面环山,两江交汇,是一个历史悠久,商业发达的塞外重镇 。同时是京津唐时期通往赤峰的要道,喜峰口外的第一个“大市场” 。当时,平泉美丽的风景和繁荣的城镇是这样描述的:
平溪河流经曲流河,瀑布源头是古禹州 。
在洪山的蓝天之外,夏紫潜伏在闹市区 。
一群俊俏的山推着一个人的头,影壁是一个奇怪的半球 。
猴峰直冲云霄,风铃遇斗牛 。
大窝铺林场(辽河源)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是平泉商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直到1933年日军入侵热河,平泉商业才进入萧条 。
据记载,咸丰年间(1851年),平泉城内有168家商户,清末民初(1911年)平泉街有300多家商户,有东、刚、帮三个字 。民国九年(1920年)县街有864户5708人,其中商户376户3431人 。喀喇沁支、中区、东区、南区、西区、北区1、北区2共185家商户 。上述数字表明,平泉县的商业和手工业在当时非常繁荣 。
据说在旧社会,学艺术的工匠和店员是不允许带家眷的,学徒三年后才允许每年上门一次 。如果你结婚并在街上定居,你会被认为不可靠 。玉田人,惠和食杂店老板曹宇轩,因结婚成家被辞退 。
自民国十年(1921年)起,特别是日军侵占承德后,伪满洲国以长城为南界,平泉与关内交通中断 。此外,频繁的战争、日伪的经济封锁、禁止贸易、逮捕“秘密运送罪犯”和“经济罪犯”以及“配给制”都造成了商品和日用品的匮乏 。纸币无法兑换,财政状况不佳,使得商人受困,市场萧条,各业萧条,繁华市镇衰败 。到伪康德三年(1936年),平泉仍有东、帮、帮三字商号不足200家 。
1933年以前,“五行八作”兴盛的巴沟街,被称为“二十里长街” 。当时平泉的沿街店铺很多 。当时有300多家著名的餐馆、银行、粮店、食杂店、糕点店、仓库、炊锅,经营的都是米面杂粮、绸缎、皮毛杂货、酒海鲜、日用品 。
“五行”:储粮烧为钱 。1.商店和银行 。它是粮食、杂货、新鲜水果、绸缎等的主要集散地 。有六个著名的粮库:童生店、怡园店、万顺店、春生店、三义店和宝源店 。负责粮食批发、销售、采购、储存、托运和商人住宿 。每个粮库都有两三个存放粮食和汽车的地方 。管理人员包括大掌柜、二掌柜、老金、记账员、跑腿员,通常雇佣180名工人 。其中春生店和怡园店规模较大,从业人员200多人,各收粮食1000多石 。
每天有三四百辆大车,100多头骆驼从赤峰往平泉运粮,日收入不下40万斤 。一般粮食到店后不卸货,店家会派人看管 。店里有批发和零售的商家,跟着市场走,商定好价格,就转让走了 。如有剩余,由粮库代储或包销 。总之,来多少卖多少 。站费每天30分,卖粮是总价的30%,收购粮是2% 。跟着卸货过桶的人工资由卖家出,零星费用由客人自己出 。
平泉美食-巴沟羊肉汤
鑫源(荣庆呵呵)、大通星河金星宇是日用杂品、土特产、鲜果经销商 。规模也很大,21人,包括经理、司库、跑堂、领班、行李员、管家、餐饮人员 。批发、托收和寄售 。小驴的包货会按需处理,根据货物分类,到了会通知小摊贩和商贩,他们会去批发店看货议价 。合伙进货多,单独收货少,不动现金,价格记在买家名下 。每隔五天,批发店里就有人找欠账 。如果分三段结账,年末不明,尾数按利率支付 。
吉盛、景丰裕、万泰昌、辉发和、、浦永成、益源恒、、吉顺堂、聚振兴、德源兴、秋和兴、同聚祥、和聚隆、新地昌等60多家商店专营杂货绸缎 。据民国十年(1921年)统计,绸缎1250件,大布450件 。这些企业有的专门从事批发,有的从事批发 。但是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生意的经营者大多是官立的 。民国五至六年(1916-1917),滦县人杨在中街开办通和厂,经营“亚洲”煤油和东亚香烟 。经理赵祥林在县城成立了童生公司,资金5000元,经营美孚石油等 。
2.谷物银行 。全县除六大粮店外,还有20多家米粮店,规模较大的有德厚栈、德姬、德胜昌、菖永生、易元和、同兴源、运兴富、福顺兴、永盛兴、福增好、三聚城、万江涌、红聚兴、中意兴、福元亨、厚集、福记集、荣发和 。这些粮店有工人30到40人,储存粮食3到500石,有网点,负责加工小米粉、小麦粉、白面,制作香油、酱油、醋等 。仓库和粮库储存的粮食总量约为万石,约为900万斤 。
据记载,甘龙五十七年(1792年)在巴沟设置长坪仓和广裕仓,粮食库存101178石 。嘉庆十二年(1807年),向热河、古北口调拨粮食93000石 。民国十四年(1925年),平泉县府将储粮数量电告省府 。尽管有绿军抓车的影响,但积累不多 。粮库仍然保存着300多石红粮(每石600斤),200多石小米(每石720斤),200多石储粮(每石700斤),每天投放300多石粮食 。
3.燃烧 。据民国12年(1923年)统计,全县有10个炒菜锅 。其中,永泰泉、涌泉场、沾益涌、天台泉、广和涌、长城、新河7个县城街道 。咸丰九年(1859年)至民国六年(1917年),共有108人(雇工48人,学徒28人,杂工32人),日工资为0 。23元到0.25元 。大写935元,大写187元 。耗煤800吨,产酒497吨,平均日产1吨多 。由于技术落后,出酒率很低,每百斤粮食只出十几斤酒 。此外,还有13家黄酒商店,从业人员23人,年产黄酒38650公斤,价值46380元 。据记载,高粱烧酒是巴沟自古以来的著名特产 。
4.做你想做的 。全县有6家典当行,县城街道有4家典当行,包括三元典当行、三通当、三星当、占大生典当行 。傀儡时代只有两个地方:兴吉当和大兴当 。典当行是持币者,持币者以实物作抵押,借入资金 。一切保持低价,贷款月息3分 。现在的半年或一年期限由典当行决定,到期不赎回死号 。当铺老板会拿出来,比出价高很多,拿到市场上卖 。当时有首歌是这样说的,“地上不割草,当铺不用讨 。穷则打个和尚,富则老矣 。”由此可见,典当商不要账也能获得暴利 。每一个当铺老板都是由一个“知者”主持,用心去了解,有好的房子和保管方法,防止虫蛀鼠咬,保持完好 。
5.钱庄 。民国初年有八家钱庄,分别是统一用、普胜用、关兴、一胜用、义兴和、余庆昌、一利生、吉大生 。这八家店铺有的是掌管钱庄的,关兴是公股开的钱庄,吉大钱胜店也是经营布店和典当行的 。钱庄都是小康 。当时使用的是银币和铜币 。为了携带方便,他们寄了钱邮 。家里有一万块钱的本钱,贴一贴能赚五千,可以像银币一样在县城流通 。还钱的时候,一般富户需要的利润少(1-2分),贫困户需要找保险,需要的利润多(3分) 。民国6年(1917年),总经理马鸿年在县城创办实业银行,资金2万元 。财政贴息30000元,省公积金办收百分之十 。
“八作”:香纸木炮,糖染鞋革1.香坊作品 。兴盛时有福顺兴、福源成、义泰隆三家香馆 。每个香坊有四五对桩(每对4人),20人以上 。还有3到10亩的地方可以晒香,现在香坊园就是当时回收香火的地方 。制作熏香的原料是榆树叶、椴木粉和白蜡木,双香料是杏木和少量柏木 。第二香是小灰,内叶,水平面 。经水磨加工、上罗拉精轧、钢筘等工艺制成 。香坊除冬季和雨天外,一年可生产7个月以上 。每个香坊每天生产15捆(每捆20捆和100捆),年产量3000捆 。3家香店年产量7000多捆,产品远销宁城、赤峰,青香销往锦州 。
2.造纸车间 。平泉造纸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民国时期,有四家造纸厂 。其中大理水、大来涌、永济三大,51人 。生产羊毛纸(以麻绳头和白纸边为原料),年产量15000刀(每刀100刀),价值15000元 。平泉生产的羊毛纸耐用防寒 。鸡蛋冬天运输的时候,包裹7层就不冻了 。因此很受群众欢迎,远销赤峰等地 。还有一个黑纸作坊,规模不大,只有8个工人,生产少量包装纸 。
3.制糖车间 。民国时期有9家糖店 。其中米糖公司4家,24人 。也就是贾加、王佳、梁佳和张佳 。大米是季节性的,每年从秋季开始,在旧历年(腊月二十三,黄米香瓜最畅销)持续4个多月 。每家糖店日用黄米七八十斤,小麦七八十斤,产糖60斤左右,加馅100斤 。米糖店4家,年用黄米4万多斤,小麦4000多斤,产糖约3万斤 。此外,还有曾兴久、李福恩、尚德明、左等5户20人 。每户每天加工60公斤糖果 。
4.染色车间 。民国时期有德厚染、德裕染、金盛和染、德胜染、盛瑞染五家公司 。满洲成立之初,有9个公司,58名员工 。年收入四五万 。金盛和、涌泉印染有限公司从德国进口染料染杂色织物 。另外两个家族用靛蓝植物染白布 。植靛园36座,年产量3100箱,伪满后期全部关闭 。用靛蓝染的布,融化慢,出渣 。化学染料比靛蓝好 。解放后,硫化氢代替靛蓝染色(染白布每尺4分,每片30分),深受群众欢迎 。到了1978年,每到收布日,染布还能收两三百元 。
5.制鞋车间 。民国时期有蔡文胜、三义成、兴茂斋、亭集、井泉和五家公司,工人70多人 。年产量约15万双千底布鞋,内有少量皮鞋 。主要在本地销售,少量销往宁城、八里罕 。最大的鞋店是蔡文胜经营的鞋帽店,它代人卖衣服 。店主是锦州人,名叫赵老仓,雇有工人40多人(每人每天穿6双鞋,千层由农村人出,每双加工费0.4至0.6元,麻2两),年产布鞋7万多双,毡鞋2.9万双,帽子3000顶 。伪政权倒闭,学徒们分别开了华兴东、刘星鞋屋、季承鞋屋,从5个到13个 。
6.浪谷物和毛皮是历史上的两大产品 。据民国19年(1930年)调查,全县生产山羊绒、羊毛、驼绒、猪毛37万余斤,各种皮14.1万张(獾皮2万张、狗皮8000张、牛皮1300张、骆驼皮2000张、狐皮100张),毛皮价值32万元 。由于皮草量大,有3家毛毡鞋帽店,5家皮草店,2家地毯,12家地毯,1956家床垫 。永盛、福盛永、德兴、人家4家皮草行,共有74名体力劳动者 。他们经营牛皮、驴皮、马皮,制作各种农用皮绳,在本县、青龙、宽城都有销售 。伪满时期,日本人在平泉街开洋行,经营皮毛猪鬃 。
【河北省平泉县历史 平泉是哪里】7.木制作品 。民国时期有义盛昌、福德源、长生永、万顺木匠店、窦家木匠店、号、和成、春德堂等八家木匠店,共130余人 。师傅要做农具,家具,棺材,打零工,承包房子等 。木匠工资低 。学徒期间只是吃饭,一年给他1斤棉花和半块布 。学徒结束后,每月工资2到12元,没有生病或工伤的工资 。木匠业由来已久,但伪满时期,除了原来的义盛昌、鹤城等,全部倒闭 。新增了永盛成(张子姮开)和德隆昌等木工店 。
8、枪店 。民国时期有30多种鞭炮,伪满时期还有永顺城(刘春山)、永胜、福全永三家,年产量超过100万只鞭炮 。一共20多人,永盛更大,员工10多人 。制作鞭炮有淡季,冬天人多,春夏人少 。鞭炮制作中的杂耍花有十种,分别是:盛开花、盘花、柄花、大泥花、三星洞、五鬼闹景、炮打九龙、炮打十回、灯笼烟花、炮打灯 。最高的叫合子,点燃后落下,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出戏(素材准备记为折花) 。
除此之外,还有我们家开的长春意和丝院子 。丝绸年产量为10008公斤 。其中白丝3200斤,黄丝2080斤,野丝4000斤 。
因平泉商业发展,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八月成立商会 。民国5年(1916年)改组 。到民国20年(1931年),理事36人,会员38人 。开会480次,审议37次,年收入10300元 。当时还有一个征收机关叫南衙门 。在南陵县大街和齐家北口,还有另一张收款子卡 。子卡前面两边有虎头牌,每张牌上都有“严惩绕道越方者,私违者必究”的字样,负责拦截过往商户,检查放行 。
包河
“填平不满的八条沟”这句话最早指的是谷物 。历史上,平泉以富庶著称,以粮米为大宗,其次是皮毛 。平泉虽然是山区,但土壤深厚肥沃,一年收成的50%就可以足够了 。如果年景好一点,小米高粱可以出口到玉田县林南仓,再运到昌平、滦县、乐亭等地销售 。
平泉粮食不仅自给自足,还能不断填补冀东的粮食缺口,发展成为商品集散地和转运中心 。这与政治、历史、演变、交通、地理位置等因素密不可分 。简而言之,有四个条件:
1.行政地位 。清朝康熙年间,皇帝在承德建宫,承德成为清朝第二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外人口不断增加 。雍正七年(1729年)在此设立巴沟堂,至今已有49年历史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设立平泉,至今已有135年历史,现辖平泉、建平、宁城三县大部分,凌源、宽城、承德三县部分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十里干、卧佛寿、诸鲁克旗设建平县,即平泉东北的叶白寿 。民国2年(1913年)改为平泉县,民国19年(1930年)设宁城县 。由此可见,从雍正七年(1729年)设立巴沟堂到民国十九年(1930年)宁城设县,202年间,平泉是建平、宁城、喀喇沁、宽城(暖儿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巴沟的经济发展与其地位高、腹地广是分不开的 。
这个平泉的管辖范围
2.贸易路线 。平泉交通便利,是清代驿马驿道 。那时候没有火车,没有汽车,也没有笨重的车厢 。平泉成为赤峰通往关里的必经之路 。平泉商业发达,与交通便利密切相关 。1930年6月,遵化县的王伟华集资350元买了一辆雪佛兰汽车,在平泉成立了久达汽车公司 。平泉到八里罕有客货班车 。平泉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汽车运输 。1935年,日军修建了金城铁路,并通过火车 。
3.京畿在南方 。屏南靠近JD.COM八县,人口密集,地势低洼 。玉田、宝城等县九十年水患,长銮、滦勒临海,土地盐碱,造成历史上的粮荒 。每年有一亿多斤粮食从平泉运到河口 。一部分从平泉运到下板城,运到玉田、林南仓 。平泉商人的货来自京津唐,阔幅布来自唐山、天津,水线布来自宝坻(一捆四十匹,每匹三十余尺) 。九鱼田等县不仅需要平泉供应粮食,还有很多人因为没有活路,来到平泉等地做生意谋生 。平泉的商人人口60%来自关里,30%来自山西和山东 。曾有“山东有套大褥子,山西有骆驼轿子,JD.COM有八吊钱”之说 。
4.北行蒙辽 。平泉北部的赤峰、乌丹、林动、林西、彭静、开鲁等县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粮食丰富,交通不便 。工商业发展晚于平泉 。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平泉用粮食换香纸和杂货,在南方的鹿井和京广用杂货换粮钱 。巴沟成为北方粮食和南方商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东北经济的振兴,平泉这颗京沈高铁上的明珠必将在不久的将来重现昔日的辉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