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

“俗”的含义是多样的 。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通俗、风俗、民俗,一种是俗、俗、俗 。谈及“雅俗共赏”时,“俗”指的是前者 。本文所讨论的“雅”的“俗”是指后者,不可混淆 。《芥子园画传》说:“除俗别无他法 。书读多了,书生气会上升,世俗气会下降 。”此语道出了脱俗的根本解决之道 。一个不读书不写字的画家,其实是一个手艺人 。“雅”的关键不在于模仿的痕迹,而在于画家自身的主观素养和精神气质 。知识水平的高低,永远和作品的精致程度成正比 。
“俗”与“雅”相对,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对美学范畴 。在绘画美学中,“俗”被视为一种病 。韩卓提出“俗是最大的病”,于是“俗”被列为负面属性,一直沿用至今 。
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雅俗观念不断变化,内涵丰富而复杂 。比如在儒道佛的影响下,引申出来的雅俗观不同:儒家入世,以德为雅;道家出世,以静为雅;佛教追求涅槃,以空为雅 。再比如传统的“院体画”和“文人画” 。由于审美旨趣不同,雅俗标准也不同 。南朝谢赫对顾恺之的不重视,引起了宋代姚最和李思贞的反对 。宋初刘道纯对董源评价不高,北宋后期沈括却非常赏识董源 。北宋五代的李成、管同广受赞誉,却被米芾斥为“俗气”等等 。明清以来,尚雅贬俗逐渐发展为雅俗合流,雅俗共赏成为新的艺术欣赏标准 。
雅,郑也 。“雅”是指正统、符合规范,其含义相对简单固定,往往表达出高贵、温柔的意趣,是一个引人入胜的美的范畴 。《康熙字典》对“俗”的解释是:“不雅即俗 。”但“俗”的含义是多样的,一般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流行、习俗、民俗,一种是粗鄙、低俗、庸俗 。谈及“雅俗共赏”时,“俗”指的是前者 。本文所讨论的“雅”的“俗”指的是后者,不可混淆,否则会混淆审美 。
于建华先生在《再谈文人画》中列举了自己最喜欢的文人画风格,分别是“飘逸、古拙、飘逸、浑厚、流畅、轻松、厚重、简约、凝练、飘逸、淋漓、纤巧、奇幻、清秀、妩媚、传神、超然、雄伟、细腻、大方 。”如果能兼容,就成了大家”;文人画令人讨厌的风格是“狂、霸道、粗、俗、枯、艳、秀、僵、陈腐、媚、甜熟、重浊、僵旧、生气、小、紧张、装腔作势”,认为“有则难为名家;合则收,斗则败 。“其实文人画推崇的是‘雅’的具体表现,讨厌的是‘俗’的具体表现 。
求精,求雅,求实,求画风的提升 。沈宗谦说:“夫贵之道有四:一是明志以除俗忧,二是善读书以明形势,三是尽可能早为人知,四是风雅积极 。”陈衡恪先生提出了文人画的四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识,第三才华,第四思想 。”傅抱石先生以“人品”、“学问”、“天才”来判断雅俗 。于建华先生说得更清楚明白:“人品一定要高,学识一定要深,才华一定要富,思想一定要正,知识面一定要广,学习一定要勤,胸怀一定要宽,诗词一定要妙,书法一定要巧,这样画才能达到文人画的标准,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画家 。”可见,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是作为区分创作主体和作品雅俗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不仅仅是基于技术层面 。所以画的精致其实就是人的精致 。
历代画论中有许多学者论及“雅”,如秦明的《画论》、《沈清宗谦的《画谱》、《清石涛的画语录》等,都有专章系统论述 。雅俗话题博大精深,历来少有理论家能够驾驭得差的 。
如何提炼绘画?笔者将尽量不卑不亢地谈一些学习心得 。
第一,在学习方式上,摆脱平庸和工匠的俗念 。
平庸,普通,不聪明 。“工匠”这个词的意思是袖子里的斧头 。“手艺”就是跟风,只在别人的规矩里打转,没有私利,不能有创新和惊喜 。
沉浸在这种习俗中的有两种人 。
第一类是不能自拔于前人,师古泥古,师古作伪古,没有自己的主见 。清代“四大天王”作为当时文人画的主流正统,当然是当时主流文人的领袖 。但整体画风难免雷同,受古人过于程式化的影响,表现出工匠精神 。宋元文人画家不仅不同于作为一个群体的画家,而且在自身内部也有着独特的优势,是“四大天王”所无法企及的 。比如米芾的《米家山水》,刻意创新,独具匠心,学者后来评价说:“若除诸径,无人可梦”;追求创新的倪瓒,将“轻”发挥到极致,创造出超凡脱俗 。
【如何看待雅俗共赏 雅俗共赏是什么意思】第二种是彻底学习古法,彻底脱离古法的束缚 。沈宗谦称之为“俗”:“不喜近古人,不能自表 。我只是平平淡淡,直截了当,也是一样 。”要摆脱手艺的粗鄙,首先要知道“粗鄙” 。秦从古法出发,揭示了俗的种种弊端:一是只学俗而不学古法;第二,学古只知其形,不知其神,学之无益;第三,从古至今的学习都是混杂的,不专不辨,不可能博采众长,也不可能博采众长 。第四,学古只为天下好,哗众取宠,没少下苦功,看不上基本功,那你永远都是不甘的,软弱的,颓废的 。其次,要有方法 。沈宗谦的“修养而成”的思想说得好:“欲得雅者,当平复其争竞之怒,暴怒于平时之前,歇于其巧与便 。揣摩古人之所以能从容和谐,潇洒流畅,实在是为了摆脱一切纷争,希冀荣耀与景仰,抛弃时代与世界的共善,穷而有趣 。”
第二,在技巧的形式上,去除了用笔用墨用色的习俗 。
笔墨、色彩的雅俗关系到中国画能否表现出吸引人的形式美 。黄总结说,高雅的笔墨形式有重、大、高、厚、实、深、润、老、拙、清、美、谐、劲,庸俗的笔墨形式有死、板、刻、浊、薄、小、流、轻、浮、甜、滑、浮、柔、艳 。
用笔用墨用色要注意革除几个俗 。
第一,书法没有用笔的习俗 。书画也是如此 。绘画就像写作 。用笔要平、左、圆、重,如《锥画沙》、《断钗》、《屋漏痕》,如《落石出山》 。切忌画、描、擦,切忌结尾无起伏或曲折,切忌用笔无笔在墨 。
二是没有表现出写字的习惯 。笔力是书法美的特征 。“用笔骨法”,无论中、外侧正面,还是表达阳刚或阴柔,笔力感都要强烈,有穿透力 。
第三,没有精神 。写意,意为先写,以灵为上 。明清祁智在《画事简评》中说:“写意不一定要写,写了就俗了 。落笔的时候,不敢到也容易,到不了更好 。”
四是死墨习俗 。求墨云生动,活而不死墨 。应该有干、湿、阴的变化 。墨中要有笔,墨要写得好 。
五色类似于俗 。设置色彩“按类给色”是以色看色,但不是追求“色彩相似”,而是既强调自然色又强调重心的色彩 。色彩分配不是以简单来衡量,而是以生动和魅力来衡量 。
第六,没有对比 。艺术的法则往往是相互矛盾的 。只有一个因素 。没有对比,就不构成美 。比如用笔灵活巧妙,用墨“秋风干,春雨润”,点染的鲜明不清,色彩的明丽缤纷,色彩的丰富典雅,等等 。只有对比双方和谐相处,艺术表现才能摆脱单一,丰富生动 。
七是没有内在美的习俗 。中国画强调内在美,提倡表现精神,反对形式主义 。笔墨、色彩都要在画家的思想感情控制之下 。没有内在美就不能成为高雅的艺术 。
第三,在利益培养上,破除名利之俗 。
对名利的渴望一直被学者斥之为世俗、世俗 。文人最看不起画家,是因为画家被名利束缚,没有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比如赵孟頫,他在宋元时期做官就很不光彩,被后人诟病 。他以为自己是为了市场的利益而陷入世俗的平庸 。因此,他的书画品格也被认为是“谄媚”和庸俗的 。
欲望是庸俗的根源 。欲望扰乱心灵 。古今中外美学家一致认为,真正的艺术美应该远离欲望 。严松在《朝廷命案》中说:“欲者,腻浊之性,而蒿草之气则蒸之 。所以,他们如果有害,就会熏心,耗真情,伤人,犯性 。”庄子认为欲望使人不安 。特别是当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时,人的生活就会受到损害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欲望排除在艺术之外,他说:“人和艺术作品的关系不是这种欲望关系 。它允许艺术作品作为对象自由独立地存在,对它没有欲望,只把它当作精神理解的对象 。”法国美学家表哥认为,美的情感和欲望相距甚远,甚至是相互排斥的 。美丽的特征不是激发欲望或者点亮欲望,而是让它变得纯粹而高贵 。同样,真正的艺术家善于触动人们的心弦,而不是奉承他们的感官 。
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斤斤计较物质上的得失,往往会导致身心疲惫 。如果心灵受到习俗的束缚,绘画就会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无法进入一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心境,笔墨也就无法运用自如 。
第四,用心绘画,革除没有真情实感的习俗 。
清鹦哥说:“笔墨是无情的,所以你不能让笔墨载体无情 。画是有意境的,不要让鉴定人无动于衷 。”绘画是心与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主观审美的境界、特征、趣味会导致观念和实现的不同 。鹦哥用拟人化的方法描写四季景观:“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眠 。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可言 。”风景的形态是画家情感的反映 。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说:“最无限最自由的是灵魂,所以最高的美是灵魂的表现 。模仿自然永远不会产生最高的美.....图像只有在能够传达情感的情况下才是优越的 。图像可以抄袭但情感不能造假 。前人以真情发出的美女形象,被后人利用后,就变得庸俗、奢侈,即有形象无情感 。”国画一直强调“心”字 。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使得任何作品都具有不可模仿的原创性 。只是复制对象的复制品,其实就是普通的笔 。只有流露真情的创作,才能成就高雅的作品 。
《芥子园画传》说:“除俗别无他法 。书读多了,书生气会上升,世俗气会下降 。”此语道出了脱俗的根本解决之道 。一个不读书不写字的画家,其实是一个手艺人 。“雅”的关键不在于模仿的痕迹,而在于画家自身的主观素养和精神气质 。知识水平的高低,永远和作品的精致程度成正比 。
来源:现代艺术媒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