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夏昆《语文之美》系列三本书,《唐诗中的孤独漫步》、《温柔走进宋诗的凉夜》、《语言陪伴孩子一生》 。这是他的《最美语文集》的升级修订版,但不再是最美的语文,而是语文之美 。我的直觉是,夏昆逐渐变得谦虚了,或者说他在汉语教学中逐渐理解了汉语 。
如果我们翻阅夏昆的这些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语文老师对语文教学和研究的坚持 。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而丰富的引领学生进入语文之美的道路,即“用文学之美充盈生活”、“用音乐之美滋养心灵”、“用电影之美育人” 。他也试图通过自己的课堂让学生知道,语文是不可或缺的魔法和美好,可以也应该伴随我们一生 。
对我来说,翻看夏昆的这些书,更是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耻辱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至少没有夏昆那样的文采和音乐天赋,我有智慧把它们结合得很美 。更不会像他一样沉迷于唐诗宋词,能想到办法带领学生漫步其中,领略历代诗人、词人的喜怒哀乐、人情世故、优雅闲适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如果不能沉迷其中,又怎么能和学生一起走进去呢?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工作 。我认为夏昆牢记了孟子的“圣人以其明而明人,今以其昏而明人” 。至少他在唐诗宋词乃至文言文的教学中,都试图“以其光彩照人” 。我想这是所有中国同行甚至老师和朋友都能从夏昆的书中学到的东西 。换句话说,理解和解释文本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必要努力 。
还记得我邀请他去江苏南通通州给二中语文老师上的示范课 。当时他选择了课本外的苏轼散文《日喻》,通过弹琵琶给师生们呈现了一堂耳目一新的文言文阅读课 。虽然这堂课是原创的“思辨”,但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具备的文本解读基本功,听课的老师不得不折服 。我在和老师讨论这门课带来的启示时,谈到了以下几点:“设备的美好在于被人使用,而不是被设备驱动” 。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出现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帮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被工具绑架 。夏昆的“炒菜”技巧,恰恰是老师要不断练习提高的功夫;“借课不是个坏主意 。关键是上课的人要有良好的阶级意识:对学生,对课文,对课堂场景 。”在这一点上,夏昆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要做一个好老师,首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尽量用清晰的文字去解释难以理解的道理;用简单的话,说深刻的道理;使用幽默的词语,谈论严肃的话题”,至少夏昆的“日隐喻”做到了这一点 。我认为《语文陪伴孩子一生》这本书所呈现的教学场景和教学思维,也体现了“设备之美在于为人所用”的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基于对学生、课文、课堂场景的掌控而产生的敏锐的“课感”,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 。
语文应该教什么,怎么教?我觉得前提是对“语文”的理解 。虽然对于什么是语文众说纷纭,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终究要有自己的思想 。我想夏昆也在用他的实践思考 。小时候很羡慕那些语文课能歌善舞的老师,甚至想尽办法把声音和光电技术运用到极致 。我甚至很享受在某个阶段为了一个课件,和精通信息技术的老师一起度过了整整一个月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对教育教学理论阅读的增多,我对这些事情有了一些思考 。
我赞同剑南先生对语言的定义:语言,即语言和文本 。我理解的文本是用文字呈现的一切 。音乐、电影,或者其他非语言形式,带到语文课堂上,都要叫“于”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电影艺术指的是电影剧本 。文字一旦配上音乐,它的意境和主题就凝固了 。我同一个编辑朋友说这话的时候,她说:“对了就像参加一些悼念活动,不由自主地流泪 。很难说这是对死者的深情还是被悲伤的音乐打开了...这大概就是音乐的魔力吧,但是音乐和文字的融合绝对不是简单的叠加 。
音乐和电影如果不转换成文字,那只是一点点刺激 。在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中,建议用图表说话,辅以口头解释,尤其是女性 。所以,我不赞成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融入语文教学,至少不赞成不翻译成语言文字就融入课堂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有“音乐语言”和“电影语言”吗?可以,但在汉语的范畴里,它们不能等同于“语言” 。我个人认为,语文阅读的教学,没有幻灯片和音乐也可以,绝对没有必要,也不值得 。除了信息补充的需要,如果需要图片的话,三五张就够了 。画面、图片、音乐往往会将文本的意境、主旨固化在某一个特定的点上,这无疑会破坏语言本身带给读者想象的张力,或者说寓意 。
我想知道夏昆是否这样认为?
(作者是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0年8月05日第5版
【语文的概念和内涵 什么是语文】作者:凌
推荐阅读
- 容易上热门的封面句子 容易上热门的封面的经典句子
- 召加偏旁组词 召的部首
- 提多音字组词 提多音字组词和拼音
- 19支红色康乃馨的花语 关于送19支红色康乃馨的寓意介绍
- outlet的货为什么便宜 outlet是什么意思
- 创的多音字组词 划的多音字组词
- 26朵康乃馨的花语 康乃馨介绍
- ps怎么添加分割线 ps如何画线
- 桫椤怎么读 椤怎么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