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演讲冠军,都是怎么准备比赛的()

关注本号,更多英语和演讲干货持续更新~
演讲比赛该如何准备?怎样锤炼演讲稿? 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冠军们都写过相关文字,从中可以一窥精妙,
第一届冠军刘欣老师的感悟正如她当年的演讲一样,真挚、平实的言语中透出几分哲理:“你要说你切身感受的东西,不要谈大道理。事实上,你只有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才有可能挖掘自身很复杂、很细腻的感受,那样你的感受才会是最真切和最真实的”。因为在她看来,“如果你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你对你自己是负责任的,对你自己的心情或思想有这种自我解剖和自我观察的愿望和能力,那么评委们就会认可你。因为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才能去感染别人。这是整个社会认知的一种转变,是社会的一种进步。慢慢地,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重视个人的感受和个人价值的挖掘,在所有人的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的时候,一个人的价值才会有所提升”。
第二届亚军朱虹回忆:我的演讲稿是上课时听了陆谷孙教授介绍的一篇外国散文而有感而发的一篇随笔。陆教授总是把国外杂志上最新的、具有社会和文化意义的文章摘录打印出来,与我们分享……所有这些新鲜、先进的文章和思想对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有着莫大的帮助。John Rosenwald是当年在我们外文系的客座教授……参赛前的几个星期,他每周两次给我矫正读音,把我那不英、不美的口音尽量往美利坚合众国上靠。最后一位不可不提的是黄勇民教授,他陪着我坐火车长途跋涉赶到北京,还在参赛前对我的服装,发型,手势,应答技巧等进行指导,给我打气,使我能稳定情绪,增强信心,临场有较好的发挥。
第三届冠军梁励敏老师认为:备战比赛的过程本身对于我是非常rewarding的经历。演讲稿,辩论词的写作是沉淀思想、锤炼语言的好机会。口头实战训练则无疑是强化口语的最佳途径。在讲台上或在辩场上,我们需要拥有一个清醒而敏捷的头脑,并习惯用英语思维。有人说口才好是天生的,这也许有几分道理,但我的经验告诉我,后天的训练也不可小觑。通过每天的强化训练,我们渐渐习惯于“think while we speak”,语言也变得越来越流利, 甚至能够在即兴的辩论中不时冒出精彩之语。比赛给我语言上的帮助可能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思维的游戏。即兴演讲和辩论赛对于选手心智的磨练都是非常taxing的。它们都要求我们就某一个controversial
issue在短时间的思考后take
sides, 然后在脑子里迅速罗列问题正反两方的major arguments并抓住自己支持的一方进行有条不紊、清楚有力的阐述。
第七届冠军孙宁老师是这样说的:“决赛是两周后的事,赛题Globalisatio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a’s Younger Generation是我不熟悉的内容,于是开始恶补相关资料,熟悉背景知识,搜集相关说法,整理思路。写了几稿,可侯老师总不满意,认为不是“太小”就是“太偏”,要不就是思路不清,眉毛胡子一把抓。于是一遍又一遍地推倒重来,到后来,我自己都没信心了。出发前一天,讲稿终于通过,只需再作文字上的修改。我请外教帮我从音韵、意思各方面推敲,删了一百多字后,讲稿不仅更上口,条理也更清楚了。通过比赛和赛前准备,我得到了如下经验。一、充分的知识、语言和心理准备,是取得好成绩的必要因素。二、场上不哗众取宠,场下不张扬、作态,才能既赢得比赛,也赢得对手的尊重。三、演讲要熟米生做,相信自己的每一句话,让每个字都印到听众的脑子里去。四、回答问题要切题,要止于当止,绝不拖泥带水。冗长是不自信的表现。”
总结起来,从个人经历中挖掘真实感受、从日常积累中磨炼心智思维,开阔思路广泛阅读,多次修改锤炼讲稿,注意语音、声音、自信等细节。这其中说起来容易,声音、肢体等演讲技巧显露在外,因而更容易纠正和提高。看过比赛视频的大概会发现,进入决赛的选手之间,技巧差别并不大,选题角度和内容展开或许更微妙和难以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甚至不是自学能做到的。
演讲恐惧Stage Fright是迈向演讲之路的一大障碍。我也经历过不想上台的恐惧和上台之后的难堪,进而越恐惧越难堪的恶性循环。就像《亲密关系》中写道:“自我实现的预言指错误的期望最终变为现实,因为它会诱导被期望人的行为,从而使错误的期望得到实现。这些直觉不仅影响到对所获信息的解释,也指导者对他人的反应,我们常从对方身上验证了我们的期望,而这些期望中的行为,如果没有我们的推动就不会发生,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正就是我们的期望造就了现实。”克服的方法,别无他路,正视自己的优缺点,舍下脸皮去持续上台,一旦有一次表现的好,那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走上了正向循环的道路,以后再不是问题。
【那些演讲冠军,都是怎么准备比赛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和名师点悟都有助于在这思维的游戏中胜出,但是这需要认知升级和持续行动,想想我读书的时候,限于生活圈子和浮躁心态,怕是也难以做到。虽然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但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年纪大了变得心境豁达,反而又能沉下心来读书和思考,感觉也变得敏锐起来,之前看过没能感受到的地方竟然变得水落石出一样明白易得。这也许就是岁月童话的神妙之力吧。9" ?)?M?g?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