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高地——小学校的零散记忆(2018)
文章图片
DSC05051.jpg 高考期间,一起工作的省市县的同志,有几位年纪相近的;年纪差不多,就有很多相近的经历。
工作之余,谈了很多我们这个年纪的事情。谈到了大队小队和公社,谈到了粮票布票自行车票;谈到了拔草喂猪养兔子,谈到了倒地瓜拾麦子;谈到了细面的稀缺,谈到了地瓜的难吃,但谈的更多还是当年读书的事儿。
当时村村都有小学校,即使是仅有一个生产队的邻村,也有一处一到四年级的不完全小学;那时候,感觉读书很惬意,上了好几年,很少用纸笔,低年级都是用石板石笔。男孩子不安分,上学放学,路上跑跑颠颠,新石板用不了几天;家长们没太多的闲钱,打破了就换其他的,用过好多瓦盆底;石板换成瓦盆底,书包会增加很多分量;但课本简单,初中之前,就一本语文,一本算术;不象现在的孩子,书包里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课本、辅导书、练习题、作业本、文具盒,分量沉重的不像孩子背的东西。
上小学的时候,大约是文化革命后期,没有闹革命的经历,主要还是上课学习,但学校生活比现在丰富很多。大家一起回忆,有着差不多的故事,学校都有实验小农场,种些和大田里基本一样的东西;学校养着兔子,个别的还养着猪,放学后,轮值拔草喂猪喂兔子;经常搞勤工俭学活动,捡废铜废铁旧袜子,为了完成任务,得到一只铅笔的奖励,曾经把爷爷的一只大棉鞋偷偷缴到学校,事情败露后被父亲狠揍一顿;到了冬季,学校会组织学生捡粪,那时候狗也吃不好,街上没那么多狗屎,为了完成任务,曾经与某同学一起,清早将其看管生产队牲口棚的二哥锁到屋里,尽兴地将生产队的马粪牛粪装了满满两粪篮子;有时候大队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帮生产队拔草,上午结束的时候,每人发俩大烧瓜,高兴得孩子们希望天天有草拔。
那时候主要任务是上课学习,但很少考试,除了语文算术,也学点其他的。似乎有音乐,数学老师教的;没记得有美术,体育肯定是有,记不起学过什么东西。我数学学得很好,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音乐一直不开窍,分不清哆唻咪发唆啦西,被数学老师批评过无数次。
大约上到四年级,77、78年的时候,教育开始转入正规,小学升初中要经过考试,老师学生开始一起一心一意学习,不再养猪喂兔子,小农场也被村里收回去了。
也许我成绩一直不错,是老师口中的好学生,感觉上学日子,挺好的日子。
刚上学时,虽然文化革命尚未结束,但村里人对学校和老师,发自内心地恭敬。学校是读书的地方,老师是学问人,有文化,有知识,是村民们的共识。
现在,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化,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以县为主,学校越变越大,条件越来越好;社会家长对孩子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先富起来的老板和进城务工的青年把孩子送到设施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城里学校,村里的学校不断萎缩,最后成了没有必要继续存在的东西,撤点并校运动之后,大部分村子都不再设立小学校。
村里没了学校,没条件进城读书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得早起晚归地坐校车到十几里外的学校,很不方便。
村庄没了小学校,除了孩子们读书不便,村里也缺了很重要的东西。
去年年底,跑了几处学校,在一处学校与校长交流之后,进一步明晰了学校对村庄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那次到学校后,校长很骄傲地介绍了学校成立后的成绩。
学校是一所新建学校,离城有二三十多里,从身份上是城里学校,却在几个城边村的包围之中。虽然是一所民办学校,但得执行与政府达成的协议,承担周边村庄孩子的免费义务教育任务。
校长说,学校刚成立的时候,有些村里的家长和村里的孩子,行为习惯超出了想象。
刚来上学的时候,有些村里的孩子,在食堂吃饭,有时会一边吃饭,一边抠脚巴丫子…….
开家长会,很多家长,赤裸着上身(当然是男家长),穿着短裤,趿拉着拖鞋,个别还甚至满身酒气……
一学期后,孩子们都干干净净,彬彬有礼;家长们再到学校,也都板板正正,衣衫整洁……
这就是学校的价值和意义,学校,于村庄,就是文化高地。
有时候回家,和老人们闲聊,老人们很怀念村里的小学校,很羡慕有学校的村子。
【农村高地——小学校的零散记忆(2018)】说完小学校的事情,大家叹息一通,又扯了很多小时候的趣事,感觉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似乎比现在的孩子过得快乐。
推荐阅读
- 急于表达——往往欲速则不达
- 慢慢的美丽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2019-02-13——今天谈梦想()
- 考研英语阅读终极解决方案——阅读理解如何巧拿高分
- Ⅴ爱阅读,亲子互动——打卡第178天
- 低头思故乡——只是因为睡不着
- 取名——兰
- 每日一话(49)——一位清华教授在朋友圈给大学生的9条建议
- 广角叙述|广角叙述 展众生群像——试析鲁迅《示众》的展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