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育儿|极简育儿 | 是解决你的焦虑,还是照顾孩子的兴趣()

那天小曾老师在群里分享观影会,说了这么一段话:

“从我进群到现在,我发现大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感觉有些电影是孩子必须看的,如果不看就会落下什么,我不太建议这样,因为强硬让孩子对某种类型电影感兴趣,只会让他们丧失对电影的兴趣。所以我所有的观影建议,就是要以孩子感兴趣为前提,再做延伸讨论。”
关键词是:兴趣。这也是我这篇文章要讨论的主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玩中学,基本是育儿界的共识了。
很多父母遇到的问题在于:我知道要孩子感兴趣,但是难道他不感兴趣,有用的知识就不学了吗?有用的活动就不做了吗?
对任何一个概念,最好有清晰、准确的定义,语言是思维的外显。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以认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
兴趣包括人的爱好,当人的兴趣不只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知,而是指向某种活动的时候,人的兴趣便成为人的爱好了。
——百度百科
提取主干,兴趣是一种动机。
动机能让人觉得这件事是“自己主动想做的” ,认为做这件事是“快乐的”。
所以,感兴趣了,有用的东西才能进门。
那如果一定要感兴趣才行,怎样才能培养他的兴趣呢?
学龄前孩子都是右脑偏好者,有趣更能引发他们的兴趣。
这里不是要把左右脑分开,大脑绝对是联动的整体。但左右脑的功能差异是存在的,就看怎么解读、怎么运用。右脑偏好者会更加情绪化,遇事先考虑我是否喜欢,我是否开心,事情是否有趣。
所以,问题就转化为了:怎样让有用的事情,变得更有趣,以激发孩子的兴趣?
而何谓之有趣,需要家长在亲子陪伴中观察、总结,娃对哪些元素更专注,何种行为更容易引发他们的咯咯笑。
激发兴趣第一步:有趣的初体验 椰子婷分享了她挑选亲子阅读的第一本书的过程:
引入阅读的时候,我对第一本书精挑细选,力求一把上钩从此读书不用追。
所以孩子开始读书的时间比大多数群里的妈妈们要晚一些,我们一岁五个月正式阅读第一本书。
这本书我是以娃“懂”为大方向,以娃“感兴趣”为依据,挑选了《母鸡萝丝去散步》。
从那时开始,阅读的习惯就养成了。从那时到现在,都是娃追在我后面要求读书了。
有这么一个说法:孩子尝试的初体验决定了孩子是否感兴趣,初体验的跨度为:第一次接触——>入门初步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比较顺利,或者比较开心,整体体验较好,那么这个人大概率上会对这个事情感兴趣。
过程中的顺利能带来成就感,体验中的开心能“讨好”右脑。这些都能提升动机水平。
如此,想激发一个人的兴趣,就尽量让初体验不那么困难。
而如果想激发学龄前孩子的兴趣,还要想办法让事情更有趣些。
椰子婷在亲子阅读的初体验设计上用心良苦,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而我家的亲子阅读呢?
我虽然也精挑细选,但用心程度远比不上椰子婷。
当时,我完全不知道『初体验』这个词,我只是在娃6个月左右,被公众号文章撩动,买了第一套绘本《猜猜我是谁》,作为娃的玩具一直用到现在。我只是没有很功利心地期望她早点开始阅读。
从让娃习惯书籍的存在,到给娃读绘本,为娃准备她的专属书架,只是刚好,我有个阅读角的梦。我梦想,有朝一日在我家,可以有一面墙的书架,上面摆着我喜欢的书。
现在我娃什么书都会拿起来翻一翻,无论是商场的的书籍区随手拿起的书,还是家里大人的书。我觉得娃其实并不太挑书,只要有图画她就觉得有趣。如果能边读边玩,她会超级开心。
回望这个过程,我家娃对绘本的『初体验』还是很不错的。
熟悉的——还不会坐就存在在周围了。
温馨的——家人抱着一起翻一起读。
有趣的——家人读绘本时的语调和肢体语言很丰富啊。
不困难——她只要听着就好,有时候就是玩耍时的背景音。
小孩本来就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我有时在想,只要家长不帮倒忙,孩子对很多事物的初体验都会是良好的,他们的发展也会是顺其自然的。
家长如果要帮忙,那就是在合适的时间,提供相应的资源协助,让孩子能接触到。
那开头很不错,怎么做到中间也不错,结果也不错呢?要知道,如果要掌握一项技能,势必要跳出舒适圈,学习本来就是困难的。
我一直认同,小孩要有一件事做到拔尖。当他走过枯燥的过程,并获得成绩,才知道成功的必经之路,才知道穿越痛苦才是捷径,才能摆正心态,心甘情愿去坚毅。
兴趣维持:对右脑投其所好 群友敏宜在群体分享了她家娃学琴的故事:
我家孩子开始学习钢琴半年,从一开始是很好奇很有兴趣,但慢慢地就只是每天的练习练习再练习,感觉就象变成机器,到点就上个发条,什么都不用说,反复练习就是了。我有点不甘心,最初我和小孩选择学琴,为的是培养音乐的兴趣,我不想把兴趣变成受刑。然后我和老师私下聊天,也请教其他机构的老师。刚好上周新学的曲子是一首美国的黑人音乐,我上网搜集资料(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涨知识了),原来这首曲子在美国,小朋友是耳熟能详,而在中国学琴的小朋友是有点难掌握。我的小孩很喜欢故事,于是这一次陪她练习,我改变了以往的方法。
我没有一上来就让她唱谱,这一次先让她闭上眼睛听这首曲,然后我问她听了觉得怎样,想听听这首曲背后的故事吗?然后我就把我找来的图片和故事,向女儿慢慢道来。一有故事听,她就会很安静地坐下来,故事讲完后,我问还想听一次?她点点头。
我家的对同年龄段的网上视频不感冒,以前我以为让她看其他 小朋友的视频后会加紧练习,没产生太大的动力。反而这次我是给原曲,大师的作品,她觉得好听了,这一周下来她都愿意听和自己唱。
我提炼了这些点出来:
情绪——所有人都爱故事,物料的联想、故事的链接,打开了孩子右脑的情绪开关。
审美——闭眼听曲,用的是大师的作品,孩子体会到了音乐之美。
这些都是右脑功能。
包括让人欲罢不能的游戏,有人总结说,游戏设计中的打怪升级能不断让玩家体会到成就感,新奇的刺激能带来持续不断的趣味感,也是对应人的右脑功能。
所以,在维持兴趣这个阶段,我认为对右脑投其所好依然是极好的手段。
这么说来,是否兴趣就是右脑的功能?动机就是右脑的功能?
我喜欢做结构化知识整理,这件事本身是属于左脑功能的。但一旦我沉浸在这个工作中,所产生的愉悦对应的情绪——是右脑。
有些人喜欢体育运动,在挥洒汗水中产生的多巴胺带来的情绪的高涨和愉悦——是右脑。
工作狂一头扎进工作中,无论是逻辑性工作、还是创意类工作,他们追求的无论是成就感,还是荣誉感,最后获得的满足都会带来情绪的愉悦——是右脑。
那么,尽管还找不到相关的理论依据,从现有的材料来看,我倾向于认为:维持兴趣和动机,要对右脑的情绪投其所好。
那么,有趣、审美、新奇的刺激、循序渐进的成就感、鼓励和赞美等等,都有助于正面情绪的产生,都可以成为维持孩子兴趣的武器。
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家长必须克服自己对结果的执着,才能陪娃一起享受过程,才真正是在保护孩子的兴趣。
成人自己,也可以通过这样的过程设计,让自己在穿越痛苦的过程中,更多一些趣味。
对自己好一点。
日常中,用好兴趣武器 椰子婷分享了一个特别有启发的用兴趣武器来达到大人目的的故事:
我给娃读书,是娃主动要读的,我不建议不拒绝不帮他拿书。因为是他自己想做,我因此和他谈条件:要求收拾整齐玩具和沙发。
讲到收拾玩具这个事情,如果我本人是个收纳到极致的细节控,一上来就把玩具分门别类一定要放对为要求,娃肯定是做不到的,他连收纳箱都记不清楚呢。
但我把要求降到最低,只要收到一个篮子里就行了,就降低了任务的难度。等娃对玩具有分类的意识了,就可以升级分类方法了。
这里有2点启发:
  1. 娃有兴趣的事,抓住机会让他承担一些家务(大人想让他做的事)。
  2. 让娃做的事情,一定是在娃的能力范围之内的。
我还联想到之前看到的:给娃立规矩时,对娃的惩罚可以是——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情,跟启发1的原理是如出一辙啊。
而关于启发2,类似于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听懂指令分层次(如下图),家长想让孩子做的任务,一定要拆解成娃能做的,然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千万不能一开始就是高级模式,娃只能表示“臣妾做不到啊!”
极简育儿|极简育儿 | 是解决你的焦虑,还是照顾孩子的兴趣()
文章图片
还有哪些用好兴趣武器的日常活动呢?
当孩子说“不”的时候!
不吃饭、不洗澡、不从水里出来、不刷牙……
特别是2岁左右的娃,各种不感兴趣不配合,让人很有火山爆发的冲动。
这个时候用上兴趣的武器,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哦~
  • 让娃一起收拾玩具,娃说“不!”
    ——不着急,边唱《Clean Up》歌(超级喜欢super simple songs),边自己把玩具收进盒里,娃很快就会加入了。这是游戏啊!
  • 让娃去洗澡,娃说“不!”
    ——拿起娃喜欢的一个积木,问娃:要不要帮这块积木洗澡啊?看看这个积木会不会潜水?娃很快就跑过来了。(娃现在都要带一个玩具才肯去洗澡了)
  • 让娃从水里出来,娃大叫“不!”
    ——水里的是什么鱼啊?是不是anka鱼啊?要不要捞anka鱼起来啊?然后就嘻嘻哈哈地把娃捞起来了。
【极简育儿|极简育儿 | 是解决你的焦虑,还是照顾孩子的兴趣()】这些方法都不一定管用,但试多几种,总会有一种有用的。关键的是要有耐心,把这些任务做得更有趣,让孩子感兴趣。
日常中也要注意,不要破坏了孩子的兴趣。
  • 不要把你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做他还不感兴趣的事情,例如没有铺垫地让娃看科普绘本。
  • 不要布置太难的任务,以免超出他的理解范围,例如早早要求娃分门别类地放置玩具。
  • 不要在娃尝试着做好一件事时,你在旁边指手画脚,例如美其名曰“指导”地动手协助娃搭积木。
  • 不要在该培养娃兴趣的阶段就急吼吼地想要结果,例如娃饶有兴趣地只看绘本那几页,你却想让他赶快能看完整本、热爱阅读。
总结 孩子天生充满好奇心、对万事万物充满兴趣和探索欲,家长要做的是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提供资源和安全的环境来让他们探索。
如果家长想帮助娃培养兴趣,需要帮助孩子设计一个有趣的初体验,从第一次接触到初步入门,这能给娃带来一些成就感,良好的体验也能让右脑偏好的学龄前儿童更容易产生兴趣。
在兴趣维持上,需要在过程中设计一些让孩子的右脑产生正面情绪的元素,例如趣味性、审美、新奇的刺激、循序渐进的成就感、鼓励和赞美等等。
在日常中,可以用兴趣这个武器来让娃做一些我们希望他做的任务,也可以用兴趣来对付自主意识萌芽阶段娃的各种不配合。
同时,也要留意不要不小心破坏的孩子的兴趣。
在我的理解里,和『极简』一样,『兴趣』也是一种理念,可以落地在各个方面。
说到底,保护孩子的兴趣,一靠耐心,二靠创意。
PS:我的下一步,加入兴趣元素,帮娃把刷牙这件事做得更好。
参考来源:
大J《全脑启蒙系列课》
橙汁妈妈(微信号:chengzi20252025)的时间/知识管理2群:椰子婷、敏宜、快牙兔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