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别再将孩子推回给家庭)

在学校和老师、校长交流,总会有人抱怨孩子家庭教育不到位,指责家庭对孩子期望不高、教养方式不行…虽然他们平时的工作中遇到的很多学生问题确实来源于家庭,也给予了充分重视。但是,从构建学校积极话语体系而言,学校从上到下,都不应该抱怨,并过多指责家长,学校对孩子的引导、关注才能真正做到从改变观念到行动——学校是儿童新的起点,学校是让孩子遇到爱的地方,学校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场所。
当下,的确有一种声音,将孩子的失败推给家庭,推给家庭教育。这不是有责任有担当的教育工作者该有的思维方式;其次,从心理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分析,教育系统本身所固有的因素不仅导致许多学校问题,而且还会加重一个儿童可能带到学校的问题。我们的教育者,应该积极思考,如何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并将这种积极情感,带到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去。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对于那些处于不利环境(家庭经济社会地位较低、家庭文化环境不足)的孩子,有缺陷的教育会导致他们失去学习动机或产生叛逆心理,若是学校没有任何人或一些体验拯救他,让他体验过成功、积极、友爱的情感,则可能会终身禁锢于失败中。尤其,对于那些新城市儿童、流动儿童、随迁子女去、留守儿童,学校将孩子的问题归责到家庭,这会导致更多失败。
我们应该首先审视教育自身导致学校失败的缺陷,然后思考如何去克服这些问题。处于不利环境的家庭,并不是孩子本身的选择,他们所有的家庭文化桎梏,正是我们作为学校应该去打破,去补充的。
其实,这些孩子所有的失败,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只能是:爱的失败和获得自我价值的失败。从心理治疗的角度来说,首先是家庭,家庭的亲密关系给予的安全感;但是家庭缺失的爱与认同感,如能在学校遇到好老师,好同伴,则可以治愈;如果学校也不能,或者婚姻可以治愈,如果幸运地遇到心理能量更高的好伴侣;或者,在社会上可能遇到一个贵人获得指导,改变心灵能量,改变人生境遇,如《心灵捕手》里的数学导师。最后,严重缺失爱与价值感,则只能求助于心理治疗,这是最可悲的一种。昨晚读到一篇报道,描述一群“呕吐吧”孩子的问题,其中很多是因为家庭、学校的负面体验累积,造成的心理压力,只能通过“狂吃再呕吐出来”这一反复循环获得平衡。
学校,毕竟是专业的教育机构,是儿童一生停留时间最长的时期。作为学校教育者,应该思考,怎么给予孩子爱,给予孩子自我价值感;学校应该思考如何给予孩子付出爱、接受爱的机会,成为有教养有价值的人的机会。这,似乎不是德育,实际又是德育。所以,在学校,创设情境,指导孩子,与成年人、与同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内容。这也是真正落实学生“学习权”的内涵之一。
《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一书中指出:“学生踏进学校的时候,家庭、学前教育或基因等因素已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导致了后来学业成就的差异。”尽管先前成就解释了学业成就48%的差异,但仍有很大一部分差异(52%)是别的因素造成的。“因此,除了学生自身的先前经验和成就以外,学校还有很大的发挥作用的空间。”而且,“学校能实施比先前成就影响力更大的措施。”(研究版第50页)
无论是心理学,还是学习科学理论,都给予学校教育者清晰的行动指引,所以,校长们、老师们,别再说孩子家庭如何如何了,别再把孩子推回给家庭,如果个个家庭成功、家长优秀,还需要我们这些教师吗?
【德育(别再将孩子推回给家庭)】推荐电影《心灵捕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