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靠“学”,还要靠“养”
文章图片
中国美学家朱良志在其著作《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 · 引子》中,有一段精辟的“画论”:
“中国画强调的是‘心印’,绘画的空间形态是心灵的显现。绘画不光靠‘学’,还要靠‘养’。导致绘画成功的关键因素不是知识,而是智慧,是独特的精神境界。所以,养得一片宽快悦适的心灵,就像石涛所说的吞下一团洁白的雪,以冰雪的心灵——毫无尘染的高旷澄明之心——去作画,才能自创佳构。”
此论,当可断定为“中国画成功要素说”,或“中国画心印论”,以利于“概念型”记忆、理解和把握。
文章图片
“我”不是画家,日常亦较少或根本不接触中国画,此“心印论”与“我”何干?
我以为,此“心印论”之“画论”,是可以逻辑地演绎为“写作论”的。国画与文章写作,是具有“同质同构性”的——均为创作,均有谋篇布局的“空间形态”,更是均为“心印”——成功的关键均不在于知识、技巧,而在于智慧——独特的精神境界——高旷澄明的思想。非“思想为王”,文章与画作皆不能亦不可称为佳作上品。
其实,国画就是一种别样的“写作”。只不过,其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所作,非文字章法而已。
我主张,在文章写作上,由“普通写手”走向“创作高手”,尽管路径多样,但取值于绘画,尤其是中国画的“画论”,则是别开洞天的路径,更能塑就写作上的别具只眼,语汇积累的锦绣肝脏。悉心“研磨”这样一部典范著作,绝对是胜读十本“写作技巧”书籍的。如此,也就解决了“不光靠‘学’,还要靠‘养’”的问题了。
我个人有一个切身的经历经验:我之写作思维的发达,不是取决于“写作技巧”类书籍,而是决定于《简明哲学通论》(著名哲学家孙正聿著)。因为其思维、思想、语言、表达均是一种罕见的高明、高远、高妙。将自己“养”在其中,绝对是自己不可想象的结果与成就。把自己“养”在朱良志美学中,亦是此理。
文章图片
“我”既不作国画,也不做“写手”,此“心印论”又与“我”奈何?
【不光靠“学”,还要靠“养”】我以为,此“心印论”之“画论”,正是一种走向儒雅的“人生论”。谁人不希望自己的生活“风景如画”?谁人又不寄望自己的人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若不益智养心,何以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每个人的人生,不论处于怎样的阶段,或幼年或青年,或中年或老年,不都是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作吗?若使人生如画,又怎么能够不从中国画的“心印论”中汲取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精萃而营养自己呢?
朱良志先生指出,在中国画的外在形式背后,最是深藏着画家心灵的隐微,最富有感动过画家的幽深生命体验。我们去揣摩之、发现之,为我所用,不是将使自己如画家般心灵手巧吗?
在当今这个世界存在与发展的人,谁能失缺心灵手巧呢?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野营记-第五章|野营记-第五章 讨伐梦魇兽
- 艾略特的交易法则“遵循自然规律”
- 闲杂“细雨”
- “成长”读书社群招募
- 上班后阅读开始变成一件奢侈的事
- “精神病患者”的角度问题
- 说的真好
- 2021-02-10(找不回的“年味”……)
- “不完美,才美”01(190410)
- 火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