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通牒博弈与独裁者博弈
最后通牒博弈实验:
两人分一笔总量固定的钱,比如100元。方法是:一人提出方案,另外一人表决。如果表决的人同意,那么就按提出的方案来分;如果不同意的话,两人将一无所得。 A在提方案时要猜测B的反应,此时理性的A所提出的方案应该是留给B一点点比如一分,而自己得99.99元。B接收了能得到一分钱,如果拒绝什么都得不到。 这是根据理性人的假定的结果,而实际则不是这个结果。英国博弈论专家宾谟做了实验,发现提方案者倾向于50:50,而接受者倾向于,少于30%拒绝,多于30%接收。
独裁者博弈:
对最后通牒博弈进行修改,取消响应者对提议者(分配者)所提要求的否决权,那么,这个分配者就可以被叫作“独裁者”。这种严格不平等条件下的谈判博弈被称为“独裁者博弈”。在这里,响应者没有拒绝的选择,主要是考察提议者(独裁者)如何分配。
对于最后通牒博弈,虽然实验已证明出于公平性,绝大多数提议者并不会出最低价,而是给回应者更多的利益,一些回应者也表现出了对不公平的出价予以拒绝的勇气,但实验结果的数据同样也证实了,提议者绝不会因为要做到公平放弃自己的利益,而对于不公平的出价,回应者也并不是总是拒绝,除非提议者的出价过于不公平。
对于独裁者博弈实验,提议者最后还是平均把奖金总额的20%分给了回应者,虽然提议者分给对方的奖金比在最后通牒博弈中的要少。
“博弈”的目的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这个“最大化”是一种平衡,平衡收益与公平,平衡利己与利人,平衡物质与精神,其实人天生就有“平衡共生”的天赋,这就是所谓的“人性”。
但“博弈”背后的思维模式也限制很多可能性,因为“博弈”的实质是一种“妥协”,“妥协”的后果必然是1+1<=2,在资源匮乏/固定的环境下,“博弈”是必然选择,所有环境中的个体之间都是对立关系,只能存在“竞争”,而现实的环境,并没有类似资源的上限设定,我们的选择更应该是“协作共赢”。
如今的我们正处在一个“竞争”与“协作”共生的时代,这个时代也在要求我们打破“博弈”思维,在是与非,对与错之外找到一个“非标准答案”,让共赢成为可能。
【最后通牒博弈与独裁者博弈】思维的改变让你永远拥有N+1个选择。
推荐阅读
- JAVA(抽象类与接口的区别&重载与重写&内存泄漏)
- Docker应用:容器间通信与Mariadb数据库主从复制
- 《真与假的困惑》???|《真与假的困惑》???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 第326天
- Shell-Bash变量与运算符
- 逻辑回归的理解与python示例
- Guava|Guava RateLimiter与限流算法
- 我和你之前距离
- CGI,FastCGI,PHP-CGI与PHP-FPM
- 原生家庭之痛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