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
一个离现代生活越来越远的词,
却仍然有人在坚守着……
本期名匠——王超辉
谁都不会想到,
木活字印刷术,
竟会以这种方式存活到现在,
而且还养活了一个村子的人。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吗?
数百位演员组成方阵,用汉字“和”的演变过程,向世界展现我国古老的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让无数人为之惊叹。
人们在自豪之余,不禁要问:这种古老技艺是否早已失传,只能去博物馆看了?
其实不然,在浙江温州瑞安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依然完好的保存着。
今年63岁的王超辉,是王氏家族木活字印刷第23代传人,也是木活字印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19岁入行,至今已坚持了43年。
在《了不起的匠人》中,王超辉曾被林志玲称赞为“神匠”,就是这样一位匠人,守护着活字印刷技艺的传承。
浙江人对于血脉渊源尤为重视,即使是在今天,每个氏族也都还保有祠堂和家谱。
家谱每过30年需要重新翻印,添补信息,因此,修谱师这个职业也得以延续至今。
几十年间,王超辉每年要刻1万多个木活字、用掉近100支刻刀、70000多张徽制熟宣……
15道木活字印刷工序,他都了然于心。
修谱是项庞杂的工作,吃、住、修谱,都在祠堂,一住便要好几个月。
就这样,每次有人家请王超辉修族谱,他都会将木活字的字盘叠放好,用扁担穿起,挑着上百斤重的字盘,穿行在长满苔藓的青石板路,前往邀请他修谱的宗族祠堂。
首先要收集族人的资料,行话叫“开丁”。一般来说,族人会主动找修谱师登记。但也有一些无法联系上的,就需要修谱师自己去逐门打听。
所需资料整理完成后,便要开始动手做新谱。但在这之前,修谱师还需要给族谱写序。
王超辉年轻时候文化不高,只好经常康熙字典不离身,根据老一辈传下来的谱序,一个个字去查,摸索学习。
之后拣字、排版。在成千上万的木活字中挑出需要的汉字,犹如大海捞针。
而修谱师在短时间内捡字、排版的功夫,全靠一首160字的捡字口诀:“君王立殿堂,朝辅尽纯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
默念口诀,王超辉在几秒钟内便可将所需汉字从字盘中挑出,码入印版,一一排好。
印刷是决定族谱质量的关键,润版的次数、添墨的多少,都关乎最终印刷成品的质量,十分考验修谱师的经验。
等着墨充分后,取一张宣纸覆上,再用棕刷轻轻扫动,直到纸背慢慢透出墨迹。
宣纸揭起时,上面已印满繁体老宋字。文字方方,墨香淡淡,极其古雅动人。
用手触摸文字,可以感觉到凹凸不平的纹路。“这是文字的骨骼,也是文化的脉络。”王超辉说。
最后将印好的纸张,对折、装订,族谱完成。
对修谱师来说,最难的当数刻字。字块在使用过多次后,便开始失去棱角,字形逐渐模糊,活字是需要不断补充的损耗品,这才是考验修谱师真正功底的时刻。
制作新的字块,是阻断了拣字工成为修谱师的艰难一步。
首先要做的就是用毛笔,在不足一平方厘米的木块,上写出一个漂亮的反字。木块上的字形,一点一点地添补中成型,过程繁复枯燥,没有生趣。
因为不懂取巧,王超辉一直用毛笔写,书写反字功力,逐渐成为了一方之最。
字写好后,便可以开始动手雕刻,雕刻出细致的笔锋需要充足柔和的室外光线。
在晌午到来之前,王超辉要迅速刻完新写的15个字,每个字花费10分钟时间,这是经过了40多年的练习才达到的速度。
但这些对于王超辉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他那双布满刻痕和墨迹的手也在无声诉说修谱师的坚守。
在温州民间看来,用木活字制作出来的谱牒,年头越久越显醇厚典雅:略泛黄的宣纸上,一个个庄重大气的老宋体字,正是家谱古旧、源远流长这一特性的最佳诠释。
不过,这门看起来“光鲜”的技艺背后,却有点失落。现在修谱的需求没有以前旺盛了,而且电子排版、铅字印刷更受现代人欢迎,很多修谱师都选择向铅活字和电脑妥协。
但王超辉执拗地坚持着木活字修谱:“宗谱是种古老的东西,必须要用古老的木活字去配才合适。”修谱不能投机取巧。
“唯有沾染时间与信念的东西,方可敬畏祖先。”王超辉说。
2008年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11月15日,“中国木活字印刷技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木活字印刷申报“非遗”成功之后,政府不仅在东源村修缮了“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还鼓励现有的50岁以上的手艺传承人在今后20年内主动带徒弟,培养出新的传承人。
如今在瑞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东源村叫作“印刷村”。而这些成果,离不开修谱师们的坚守,族人对宗族文化的尊敬,和政府的支持。
【文化传承】幸甚,木活字印刷术保留至今;唯愿,更多古老技艺长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