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17载,今天才明白“家”在他心里是什么

曾经信誓旦旦上高中要住校的儿子,在住校一年后又坚决搬了回来,重新走上早出晚归的求学之路。

我不明白,由于学校离家远,初中就已经跑怕了的他,放着学生公寓4人间的优质住宿条件而不顾,为什么要义无反顾地搬回来。

不仅如此,为了说服我们同意他的请求,还冥思苦想地列出一大堆理由,比如:睡眠不好、上晚自习太压抑,效率不高等等,还包括不用爸爸接送、上学不带手机,不随便玩电脑等各种承诺。

这就意味着,一旦搬回来,每天早上他要赶头班地铁(6:20)去上学,晚上七点左右才能回到家,还要保持住校时的学习习惯——自己在家上晚自习,他真能坚持住吗?我心里有个大大的问号。

时间转眼过去了大半个月,别说,他坚持得非常好,我算是放心了不少。可是,对于他搬回来的理由,我总觉得他没说完,肯定还有更吸引他的地方在引诱着他,不然他不会这么坚决。

终于,他不经意的一段话,让我明白了。

今天是星期天,吃过中午饭,他要去校外补课。往常住校时,一般都是补完课就直接回学校了,到下次周末再回来。对此,他感叹地对我说:“想想上完课还能回来,我就高兴!”

我对着他笑笑,没有说话。

他接着又说:“自从搬回来,我觉得上学的压力小了很多,只要想到放学后能回家,我就特别开心,感觉上学也不那么辛苦了!”

就在他说完的一瞬间,我明白了,是“家”给了他足够的安全感,我们的家,是一个能让他安心的地方。

虽然我知道,爱打电脑游戏的他这么说的背后,潜台词一定是:没事,补完课回来还有时间玩!我依然被感动了,他能安心地想着回到家还能放松,不必担心我们的态度,就已经给了我们的“家”很高的评价,我为我们为他营造的这个“家”,在他心里有这么高的位置而有点小自豪。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不就是既让人放松又让人牵挂的地方吗?不管在外受到多大委曲,受着多大压力,遭遇多么难堪的事情,回到家都能放下所有的伪装,显露真实的自我,因为这里有爱、有倾听。

真心希望“家”在每个孩子眼里,都是安全和自由的象征,他们在家里能做自己想做的、想自己愿意想的(当然,是在一定的规则之内)。而无需把家想象成学校之外的另一个战场,只是换个地方来承受相同的压力。

我更期望,我们给孩子营造的“家”,都是温暖和爱的化身。家里可以有争吵,但不应该有压力,可以让每个成员在想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事,不必担心会被其他人指责;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放松自己,而不必担心会不会被家长批评为不上进,不好好学习。

要营造一个孩子、家人爱回的“家”,其实并不难,说多了,无外乎学会沟通和倾听、学会换位思考、遇事多反省自己而不是指责对方、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学会为自己而活等等,而这些能力,通过学习和自我修炼,人人都能拥有,关键在于有没有自我改变的意识和决心。

最后,用一个小故事来结束今天的分享。

有一个富翁醉倒在他的别墅外面,他的保安扶起他说::“先生,让我扶你回家吧!!”富翁反问保安: “家?!我的家在哪里?你能扶我回得了家吗?”。

保安大惑不解,指着不远处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么?”

富翁指了指自己的心口窝,又指了指不远处的那栋豪华别墅,一本正经的,断断续续地回答说:“那,那不是我的家,那只是我的房屋。”

【养儿17载,今天才明白“家”在他心里是什么】愿我们每个人的家都不仅仅是一所“房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