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工作六年的职场经验

时光荏苒,一眨眼已经从师大毕业六年了。还记得读研的那几年,加入了启程团队,在Dagger师兄的带领下,做了很多与求职相关的社团工作,在蛋蛋网上看了很多求职经验贴,然后自己也写了一些求职经验贴,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最后,如愿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现在,也想写一写自己工作以来的职场经验和体会,一方面是觉得工作六年了,各方面的工作都已经很熟练了,感觉一个成长阶段已经结束了,也该为自己总结一下了;另一方面,当年自己从蛋蛋网上看了很多求职经验贴,收获了很多,现在自己也想将工作几年来的经验分享给师弟师妹,希望能够对他们的职业规划和求职道路有所帮助。
我的基本情况 我是本硕都在师大读的,理工科专业,12年硕士毕业,毕业后去了一家央企全国最大的省级分公司,然后到现在一直都在这家公司的机关部门工作,一开始做数据统计工作,现在还负责政府渠道和运营管理工作。
当时,之所以选择这份工作,有三方面的考虑:第一点考虑是「工作岗位」,与我所学专业是契合的,这样有几方面好处,一是专业没有放弃,曾经在专业上付出的时间和努力不会白费;二是工作中会有竞争优势,专业性强的岗位相对不会那么容易被替代,岗位价值相对高一些;三是做的是自己擅长的事情,会更加得心应手,成就感会更强。
第二点考虑是「行业前景」,我公司所在行业是与国家外经贸发展密切相关的,当时我的判断是我国外经贸规模一定会继续扩大(关于这点,还有个小故事,当年我在面试终面的提问环节,还问了总经理怎么看待行业前景这个问题,总经理笑了笑,说你这是在考我呀,然后我赶紧回答说了我的看法,总经理就回了句,你说的没错。后来,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对于我面试是有加分的。)现在回头再看,这几年我国外贸规模确实还在继续增长,并且提出了“一带一路”重大战略。
第三点考虑是「所在城市」,当年我毕业的时候要留北京,生活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北京的环境气候又不如南方待的习惯,所以综合考虑后就决定离开北京了。但是又不愿意放弃大城市的发展机会,所以最后选择了一个南方二线城市。二线城市生活会舒适些,比较适合先成家再立业,当然发展机会相比一线城市确实会少很多,这个就看个人选择了。
我们公司成立时间不算长,层级也相对扁平化,我的上级就是处长,再上级就是总经理。我也不是什么大牛,目前是部门的骨干员工,但在公司也拿了一些奖。所以,没有一些很厉害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这篇文章主要还是我自己为过去六年的工作做的一个总结。
六年里,学到的东西很多,有宏观的、抽象的,比如说为人处事、思维方式方面的,也有微观的,具体的,比如说工作方法、工作技巧上的。但是最重要的,做了以后,对于我工作或者说成长帮助最大的,主要就是那么几件事。
最重要的事 一是「积累」。
记得求职的时候,在启程求职讲堂上听Dagger讲过一个光华大牛求职的故事,从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就是「积累积累再积累」。当时听没有太多的感受,现在工作几年以后才知道了积累的重要性。
可以说,一切能力都源于积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我们的现在都是过去的积累,没有人天生就什么都会,都是从零开始学的,过去做了什么决定了我们现在成为什么样,过去看过的书、做过的项目、甚至思考过的问题,都有可能会在现在的工作中发挥作用。同样,我们的未来成为什么样将会由我们现在做了什么来决定。
其实,职场中工作能力的差异本质上就体现在谁积累的多,谁积累的久。老员工为什么比新员工能力强?主要是因为工作时间长,积累经验多。硕士生为什么比本科生工资高呢?也是因为比本科生多接受了三年的专业训练。还有,同一时间进入公司的同事,为什么几年后工作能力就会拉开差距呢?同样,是积累的原因。

举个例子,我们公司的办公室秘书,笔杆子,这些年所有重要的领导讲话稿都是他来写的。记得我刚来公司的时候,年末听他述职,讲到一年下来平均每10天就要痛苦一回,因为10天就要写一篇稿子,那会就觉得他很厉害,心想他的活我是绝对干不了的。

现在六年过去了,我也走上了写材料这条路,虽然不给领导写,但是对外报送的材料写的也挺多,再回头去看,发现自己现在的水平,也许能干他当年的活了。

然而,现在的他却已经不是10天写一篇稿子了。今年我们公司刚换了老总,对文字材料要求特别高,前段时间公司开半年会,我们办公室大秘用两个星期写了4份不同的讲话报告,近5万字。所有人看完以后,包括各级领导,都在问他是怎么写出来。其中有一份纯务虚的报告,我看到过老总给的提纲,只有大小标题,最终成稿是一份1.5万字的报告。

我当时的一个感触是:现在我们公司也许只有他这个岗位是无人能替代的,是所有岗位里门槛最高的。其他岗位大部分人花一个月适应下就能上手,一两年就能干熟练,而他这个岗位,任何人不经过同样六年时间的磨练和积累,不可能达到他现在的能力。之所以,他这个岗位会有这么高的门槛,我想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是这六年里他大部分工作都是写材料,岗位本身就具有持续积累性的。二是我相信他自己平常也做了很多的总结,他自己在写作上也有持续积累的习惯。
钢铁侠“埃隆·马斯克”曾经介绍过他做事的一个方法论,叫做「第一性原理」,相信不少人听过。用他的话来说,第一性原理是相对比较思维而言的,比较思维是对别人做过的或者正在做的事情我们也去做,这样的结果只能产生细小的迭代,而第一性原理是直接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运用这个方法论,在我看来,成长的第一性原理就是「积累」。如果我们要追求成长,那么,就要始终围绕「积累」这个第一性原理,以「能否带来有效积累」和「能否提高积累速度」为出发点,来选择我们的行为。
比如,读书,如果我们读完一本书后,什么都没有留下,那么就违背了这个原理。所以,对于读书而言,首要的不是要考虑读什么书,也不是马上就去读书,而是要有一套方法论让我们在读完书后能够有所积累。比如说,李敖的大卸八块读书法,以及钱钟书先生也有类似的方法。再比如,我们选择工作,有一个原则叫做“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也是为了保持积累的延续性。
二是「复盘」。
如果对成长来说,积累是最重要的事情;那么对积累来说,复盘就是最重要的事情。所谓复盘,就是在完成一项工作后,及时去总结经验收获。但每个人总是会有本能的惰性懒的去做这件事,因为对于我们来说,工作是必须要完成的,但是复盘却不是必须的。当我们好不容易完成一项工作以后,所有人的本能应该都是想着放松一下,没有人会想着给自己额外增加一些工作。
但其实,当我们在做一项工作时,只是在为公司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的除了薪酬之外,其他的收获会很有限;而复盘的过程,我们是在完完全全的给自己创造价值,为了自己积累经验,所有积累的经验都会体现在能力的提升上,最终体现在我们自身的价值增长上。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我们公司以前有个传统,就是每年都会组织员工运动会,一般由分公司团委组织。我有幸在工作两年的时候加入了团委,加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员工运动会。不过,因为我是第一次参与组织大型活动,所以整个过程几乎都是跟着老员工完成的。

活动结束后,我自己做了一次复盘总结,将整个活动的全过程,从前期准备到现场组织,按照顺序需要经过哪些步骤,每一步需要做什么事情,每件事情需要注意什么事项、以及好的经验和不足之处,都一一记录下来。当时,做完复盘总结,这件事情也就结束了,记录的东西在我平常工作中也不大用的上,就一直放在那里了。

等到一年以后,我们又要组织员工运动会了,刚接到任务时,还是有些懵的,一时候不知道从哪开始。于是,我想到把去年的笔记翻出来了,自己看完以后都有些惊讶,没想到当时记录的那么详细。整个活动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立马就清楚了,在前期准备的过程中,有些环节在拿捏不定的时候,看去年的总结也很快有了方向。这算是我在工作初期一次体验到复盘好处的经历。

下面我贴一部分这次活动当时写的复盘笔记吧,关于运动会项目如何设计这个小环节的,写了十条总结。

运动会项目设计原则:
①. 要有掀起高潮的大项目
②. 要有集体参加的能够体现团队凝聚力项目
③. 要有领导爱好的项目
④. 要有适合领导及老员工参加的简单项目
⑤. 要有男女都能参加的项目
⑥. 要考虑到各个部门的人数和男女比例,要求一定比例数量的女性参加项目
⑦. 项目不要太复杂,尽量保证大家一眼就能看明白,有两点考虑,一是简单项目组织起来更容易些,二是保证现场不会乱,并且让大家都能看的明白,这样效果更好。
⑧. 项目涉及的道具不要太多,有个别的大项目就行。
⑨. 项目个数和时间要估算好,既不能安排太多项目搞得大家很疲惫,也不能安排太少项目导致活动早早结束。
⑩. 项目要有足够的安全性,特别是一旦竞技的话,大家都会很拼命,要考虑在这种情况下项目是否足够安全。
复盘其实并不需要花多少时间,特别是相比于完成工作本身来说,复盘花费的时间是很少的。但复盘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可以说,一项工作给我们自身带来的价值中,一小部分在做这项工作时所创造的,更大一部分是在复盘总结时所创造的。所以,如果我们在完成一项工作后不去做复盘的话,那就相当于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完成一项工作,为公司创造了足够的价值后,却不愿意再多花一点点时间,去为自己赚取剩余的更大价值。这样行为是得不偿失的,是极其愚蠢的。
三是「热爱」。
看到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是鸡汤,网络上也确实有大量的文章,告诉我们要找一份喜欢的工作,要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看完以后,我们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做,该干嘛还是干嘛,看的多了,慢慢就无感了。
但是就我个人的认知而言,热爱对于工作来说确实很重要,这里就讲一点理由。只有热爱,我们才有可能全情投入,只有全情投入,我们才能做到最好的自己。
工作几年,无论是从自己身上,还是从同事领导身上,我都看到过,热爱对于一个人工作主动性的影响。对于喜欢的工作,每一个人都会自主表现出主动性,除了完成工作本身外,还会有很多新的想法;而对于不喜欢的工作,即使反复强调主动性,最终的工作还是被动完成的。在这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下,我们可以想到,工作成效是有很大差别的。
还是举个例子,我有位同事很喜欢摄影,我刚进入公司的时候,他就已经是我们公司的摄影达人了,各种大小活动拍照领导都喜欢喊他去,平常他也会在朋友圈发一些摄影作品,摄影已经成为了他的一个标签,因为摄影这件事情,他在职业发展上也多少受到了领导的更多青睐。

后来,有一天我很好奇就问他了,你从开始玩摄影到现在的水平多长时间了?他的回答是三年。我有点惊讶,我原本以为至少得有个七、八年吧。但是,没想到三年时间,就可以让一个人从什么都不会,到成为我们公司数一数二的摄影高手。

其实,三年时间不长,而且都是业余时间,每个人都有这个时间,也都有这个能力,而且也都能想到学会摄影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会有帮助,但是最后成为摄影高手只有他一个。

我想这背后最大的动力就是热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知道他曾经在下大雪的时候,为了拍一张好照片,早上五点就出发开着雪路进山拍照;平常出去活动他拍完照片后,当天晚上都会迫不及待的,熬夜也要将照片修出来。我想如果我们不够热爱的话,是很难做到这些的。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任何事情,如果我们无法做到全情投入的话,一定程度上就是在浪费时间。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本可以做的更好。
比如,同样的一天时间,我们以全情投入和差不多就行的两种状态来做工作的话,取得的效果是完全不同。前一种状态下,我们会非常主动,时间利用率可能会达到90%,而后一种状态,我们更多的是被动干活,时间利用率可能只有60%。不同的时间利用率,在不用太长的时间积累下,就会造成巨大的差距。
我认为当我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可以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我们能否全情投入这份工作,如果不能,那可能还不是最适合的工作,因为会有其他我们能够做的更好的事情等着我们。毕竟,对于一份工作来说,没有什么是比全情投入更重要的了。
上面三件事情是我认为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是工作以后才重要,而是从任何时候开始都很重要。其实,这三件事情核心还是积累,越早开始,积累所能持续的时间就越长,而当积累一旦开始,在时间的作用下,就会迅速拉开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并形成门槛,而这个门槛是没有办法通过一些速学的方法来越过的,只有花费同样多的时间才能达到。
下面再说说一些具体的对于职场新人可能会有帮助的经验吧。
职场经验 一是态度比能力重要。
说一个我部门的例子吧。在我们公司新人会有一年的考察期,也就是说,会先签一年的合同,一年以后,再根据工作表现,决定是否要留用。前两年,我们部门招了一个新人,人很勤快,也比较主动,但是由于一开始工作上犯了些错误,然后和领导又没有沟通好,从此给自己造成了比较被动的工作局面,自己心里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在考察期内犯错频频,感觉怎么做都会错一点。一年结束后,大家对于是否要留用她都是持可要可不要态度的。

最后还是留用了,留用的关键一点考虑就是她的工作态度是很勤奋的,这让我们相信她将来是会成长起来的。事实也证明,两年过去了,现在她已经能够帮助我们分担很多工作了。
举这个例子,想说的一点是,对于新人来说,一开始能力不足没有关系,犯了错也没关系,像我们部门的这位新人,其实很优秀,但是一开始可能就是因为和我们领导气场没对上,导致开局就很被动,但最后也凭借着认真勤奋的态度获得了肯定。
其实,只要公司把你招进来了,通常都会给新人一定的成长时间,但是要看到你的态度,让大家相信你是有成长可能性的。不过这个时间也不会很长,所以我们自己也必须要拿出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另一方面,其实公司也会主动帮助新人成长,因为需要新人尽快的承担起来部分工作,毕竟是有人力成本的。
二是转变思维方式。
我认为,学生与职场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思维方式,而职场里各层级员工之间的差别很大程度上也在于思维方式。
举个例子,在职场中,普通员工往往关注的是一个点,也就是事情本身;部门领导往往关注的是一条线,也就是一个方面的工作;公司领导往往关注的是一个面,也就是公司整体的战略和运营。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跨越层级的话,思维方式首先就要改变,要尽可能向上一个层级去靠拢。
所以,对于职场新人也是一样,想要尽快适应职场,首先要尽快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向职场的思维方式转变。
举个例子,汇报工作这件事情,是每一个职场人都不可避免。新人在写工作汇报的时候,通常都是写我做了什么事情,一件件列出来,关注的都是具体的点,都是从微观的事情说起。而职场人的思维方式,通常都是先搭建一个框架,先说工作思路、再说工作方向,最后说到具体工作,是从大往小,从宏观往微观讲的。
再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参加了新员工的一场无领导小组面试,题目是网上常见的,讲的是我们要去销毁一车过期面包,但是可以食用,路上遇到了一群难民抢面包,我们想给难民吃,可是现场又有采访人员在,应该怎么办?现场大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方案,也争论很久,但如果我们有透过问题表象去看本质的思维习惯的话,就很容易将这道题目简化成“我们想做一件好事,但是这件好事又有一点瑕疵,而这点瑕疵可能让我们想做的好事变成坏事”,当简化了以后,解决方案就很简单了,分两步,一是我们要想办法解决这个瑕疵,二是要尽可能最大化的宣传我们做的好事。
这就是当我们有了一些特定的思维方式后,看问题的角度会跟别人不一样,也许会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是提升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在工作中时时刻刻都会需要用到,我想不光是国企,在所有的单位应该都是一样。在国企中,常见的一些场景有,日常工作中写通知、制度、总结报告等,与人交流的汇报工作、演讲PPT等,还有一些工作以外的,比如说参加内外部的各种征文活动、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
写作能力虽然不像专业能力一样,可能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文章写得好,对于我们职业发展来说,会有很多额外的益处。
还是举个例子,在我们公司,每年底都会召开员工述职大会,就是每个人上台汇报自己一年来所做的工作,总经理会亲自参加,并且一个个认真的听。这对于员工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在总经理面前展示自己的机会,也是为数不多的机会 ,因为平常总经理很少会跟普通员工直接打交道,他也不了解每一个人工作做的怎么样。所以,年终述职就是让总经理直观了解自己的一次机会。那么,汇报的好坏,一方面在于平常工作做的怎么样,另一方面也在于写的怎么样,写的好的话,会给自己带来不少加分。
四是熟练掌握办公软件。
工作中,OFFICE三件套WORD\EXCEL\PPT可能是所有人用的最多的软件,熟练掌握这三款软件会让我们的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这是我个人的真实体会。
举个例子,我们部门平常有一项工作,是对接政府部门报送各种材料。一开始做的时候,大家都是来了通知就做,做完后就报送,但是随着工作越来越多,慢慢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事情一多容易错过报送时间,二是全年下来感觉大家都忙的狠,但又没办法展现给领导看。

后来,我们想个办法,用Excel表建了一个台账,每次有任务来了,就做一条记录,主要记录来文时间、来文部门、工作事项,要求反馈时间等。有了台账以后,一是每天看看当天有没有截至日期的任务,有的话及时处理,解决了错过报送时间的问题;二是到年底的时候,可以很容易的统计部门处理了多少任务,每个人处理多少任务,工作量很好的量化了。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运用Excel表格进行工作管理的例子。如果我们Excel使用熟练的话,很多工作其实都可以用Excel进行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条理性和效率。
Office这会三个软件可能是所有软件中最容易学习的、学习成本最低的、也是为数不多能够速成的。所以,建议大家在进入职场前,花一点时间好好学习下这三款软件,将来的收益一定是大大超出付出的。
以上四点主要是针对职场新人而言,个人认为会比较有用的建议,应该能够帮助新人相对容易的渡过职场适应期,完成从学生身份向职场人身份的转变。
说了这么多,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去「践行」,比如说写作能力不去刻意练习也不会有提高,办公软件不去主动学习也不可能掌握。而如果你还在学校的话,趁着有大量的自由时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去为进入职场提前做好准确,将能提前做的、提前学的先做了,还是之前那么句话,积累越早开始越好。
最后,关于国企,我就不再讲了,因为目前我就在这一家公司待过,而我们公司虽然是国企,但又相比其他国企要简单一些,为了避免以偏概全,这部分就不讲了,想了解的国企的话,大家可以自行在网络上找到很多相关的文章。
【央企工作六年的职场经验】以上,是我对自己过去六年工作经验的部分总结,其实还有很多,每完成一项工作,进行一次复盘,我们就能收获一点经验,这里不可能一一赘述,所以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养成复盘和积累的习惯。最后,如果你看到这里了,感谢,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