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诗的经典台词 韩国电影诗

韩国电影诗(韩国电影诗经典台词)
《诗》是2010年5月13日由韩国N.E.W发行的剧情片 。这部电影是由李沧东执导,郑希韵,李大为和安娜桑等主演 。李沧东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第6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 。
影片讲述了一个66岁的巫女靠打工赚了一点钱的故事 。虽然初中时她和孙子相依为命,家境贫寒,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生活的热情 。虽然她被诊断患有老年痴呆症,但她仍然热爱诗歌 。她不仅经常参加诗歌朗诵会,还开始学习写诗 。她会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捕捉写诗的灵感 。然而,她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诗意,琐碎甚至罪恶 。
虽然身处孤独黑暗的世界,但他依然执着地追求诗歌 。导演李沧东通过平淡冗长的镜头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首生活写的诗,赤裸裸地揭开了平静生活的表面,指向了最残酷的真相 。
本文将从双重叙事线的叙事手法、现实残酷背后整个社会对罪恶的纵容和掩盖、影片背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三个方面来解读诗意人生背后的人性 。
01叙事手法:双重叙事线并行展开,诗与罪、善与恶交织,最终写出最真实、最残酷的“诗” 。这是一部高度矛盾的电影,融合了我们认知中最不相关的方面 。诗意与罪恶并存,冲击着观众的心灵 。影片分为两条线,一条是美子学习写诗的过程,另一条是美子发现自己的孙子是校园强奸案凶手之一的过程 。为了解决问题,看似不相容的两行交织在一起,这首诗注定意味深长 。
诗与罪的交织让剧情不断推进,剧中有六个场景是美子要写诗的,也是诗与罪、善、恶交锋的时刻 。
第一次,是刚刚上完诗歌课的美子 。强奸案中的一名家长带她去吃饭 。除了美子,饭局中其他中年男人都是看起来有些地位的中年男人 。聚在一起的目的是团结起来,想办法救自己的孩子,不让这件事影响他们的未来 。
听着男人不近人情的话语,看着他们轻描淡写的样子,巫女如坐针毡,然后离开走到外面,蹲在一丛盛开的鸡冠花前,拿出笔记本,写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首诗,“花如献血 。”她说鸡冠花的花语是保护,但又不禁让人觉得这是在隐喻那个刚如花般年轻却又奄奄一息的姑娘,而这种保护,保护的是姑娘吗?显然,肇事者有一个强大的保护伞 。
第二次,是美子来到孙子的学校 。她坐在操场的长椅上,听着树梢上鸟儿的歌唱 。她旁边的孩子们正在无忧无虑地踢足球 。她在笔记本上写道:“鸟儿的歌,它们为什么歌唱?“这首诗的背后,隐藏着巫女心中痛苦的疑惑 。为什么那些犯了错误的人还能若无其事的自由发挥?
第三次,从医院出来的路上,美子坐在颠簸的车上,写道:“时光飞逝,花开凋零 。”因为被确诊为老年痴呆症,即将慢慢忘记一切,她开始意识到自己人生的暮年 。
第四次,是巫女来到女孩投水的地方 。她从一座高高的桥上俯视着水面,风突然把她的帽子吹到了水里 。她顺着河流来到水边的一块大石头前,坐了下来 。她试着写点什么,但还没开始写,雨点一个接一个地落下来,打湿了她的整本书 。
虽然全程没有语言,但却是全篇最震撼的一幕 。无声胜有声,外界的声音都击中了巫女的内心 。坐在原地任雨水淋湿的剧情设计,就像是巫女在现实生活中深陷无法逃脱的罪恶 。
面对大雨,巫女没有仓皇逃离,因为她知道,即使她能躲过从天而降的大雨,也逃不出她内心的苍凉和无力 。那些诗意美好的期待,此刻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就像那个花季的少女,被生活困住,同病相怜 。面对血淋淋的现实,她已无计可施 。五百万的赔偿让她喘不过气来,只好选择出卖肉体 。
第五次,处境艰难的巫女被那群男人推选为他们的代表去和死去女孩的母亲谈话,试图让一个可怜的人引起另一个可怜人的同情,还特意叮嘱巫女不要忘记流几滴眼泪,以示人性丑恶的一面 。
在一个鸟语花香,溪水潺潺的地方,美子路过一棵杏树,捡起一颗掉落的果实,尝了尝,写道:“杏树抛果只为来世” 。可能是因为她的真实想法,巫女没有认出女孩的母亲,达到了她此行的目的;看着满地的杏子,巫女似乎明白了一个女孩临死前的绝望处境和选择 。
第六次,是美子抱着最后的期待,把追悼会上被偷的女孩的照片放在桌子上给孙子吃 。但是当她孙子突然看到的时候,她只是停顿了一下,她还是按部就班的吃饭,睡觉,看电视,打游戏,上学,放学 。一个人因他而死,但他却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巫女没有在孙子的眼里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米娅 。她的孙子走后,巫女独自坐在房间里,写完了这首诗 。
千方百计筹到五百万,把孙子交给警察,是美子对孙子的救赎,也是内心的苦恼和愧疚 。希望这样,那些无知、恶意、丑恶就不会继续蔓延壮大,潮水再回来 。这一切对巫女来说远远不够,所以最后,她只为自己和姑娘留下了一首诗 。
“诗”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但美子的现实生活充满精彩只是一种错觉 。写诗的过程就是展现人性最丑陋一面的过程,直接而残酷 。对于其他人来说,巫女追求诗歌是矫情和荒谬的,但写诗是巫女反抗世界的独特方式,希望获得内心的平静 。
02.剧情设计:在钻研每一个问题后,“作恶”的个人和群体之手都能参与其中,错综复杂的人性引发观众沉思 。波兰诗人斯坦尼斯洛说过:雪崩中,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
在这场直截了当的人性游戏中,并不是只有六个少年中的“一个人”有过错,而是整个群体都参与了其中,尽管他们并不知情或者认为没有 。
影片开始直接向观众讲述六个少年的“罪恶”,但如果故事继续下去,我们会发现这并不是一个人造成的问题,背后现实的残酷是整个社会对罪恶的纵容和包庇 。
当雪崩发生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雪崩的过错,而是找到雪崩的原因 。就像在《我们与邪恶的距离》里,“杀一个人渣”很容易,却无法让社会变得更好 。对比现在的,我们要做的是找到背后的问题 。
在看不见人性之前,与年龄无关 。
我们总认为,一个狠毒的人,一定是一个历经沧桑,对生活没有什么好想法的成年人 。在过去的认知中,孩子的世界是简单纯粹的,与人性的阴暗面不匹配 。但是慢慢的,我们会发现,有些东西我们想象的太美好了 。
影片中导致女孩跳江身亡的人是六名初中少年 。在影片中,他们看不出和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 。他们喜欢玩游戏,看电视,和同伴一起踢足球,三五成群一起玩 。平时他们也不怎么注意路过我们,但就是这样的孩子,用这样可恶的方式伤害同龄的女孩 。
在父母知道这件事之前,他们在美子家进行了一次“密谈” 。我们不知道谈些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知道了女孩的死,意识到事情有点严重,于是聚在一起商量对策,和同龄人分享自己的恐惧 。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罪恶 。美子听到这里,随口问了孙子一句,反应冷淡 。他全神贯注于娱乐节目,又一次把女孩的照片放在孙子面前,却一点也没有唤起他的悔悟 。这凸显了青少年人格不健全的问题 。他在成长的关键期没有树立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懂得尊重他人,道德低下,缺乏法律意识,不知道哪些底线不能触碰 。
世界上最深不可测的是人心 。一个人的善恶与年龄、学历无关,只与行为的初衷有关 。
每个孩子背后的问题都源于成人教育的缺失 。
孩子的行为是一个家庭的镜子 。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时,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孩子在未成年之前,自我世界建构并不完善,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和价值观 。他们需要父母的专业指导和教育 。如果父母没有发挥好作用,或者不重视,孩子的问题就会被埋下 。
心理学家荣格说:
【韩国电影诗的经典台词 韩国电影诗】“无法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终会藏在阴影里,但不会消失,而是以一种我们无法控制的破坏性方式出现 。”
其中,问题不仅存在于少年犯身上,也存在于女孩自身身上,需要我们警惕和重视 。
(1)成人视力不慎,失去保护屏障
影片中,女孩被强奸了六个月,学校的老师同学都没有发现任何线索,甚至连母亲都完全没有察觉,以至于女孩受不了这样屈辱的自杀 。这件事反映了成年人立场的缺失 。如果老师和母亲能够发现孩子的异常,并及时给予女孩干预和帮助,他们可能不会走到付出生命代价的那一步 。
现实生活中,老师面对几十个孩子,难免力不从心,但不代表老师没有责任 。除了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是老师应该关注的 。家长在这件事上的缺失需要我们注意 。女孩母亲对孩子的关注较少,因为她独自抚养弟弟妹妹,在田里工作,一日三餐 。
(2)缺乏与成人的联系,导致自我迷失 。
事件的曝光源于女孩的日记 。从事情发生到离开这个世界,这个女孩自始至终没有求助,甚至没有告诉任何人 。一个老师妈妈或者朋友,一个青春期中期的孩子,居然把这样的事情藏在心里默默忍受,在困难面前放弃求助 。这暗示了一个问题,她和家人的联系很薄弱,无法敞开心扉去寻求帮助 。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微妙而奇特,不一定在于血缘,而在于爱和安全感,爱和安全感可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联系在一起 。在大人抚养孩子的过程中,物质因素不是最重要的,但最根本的是爱和安全感,这也是孩子走向外界的内在力量的源泉 。
(3)成人教育的错位埋下了邪恶的种子 。
梅的孙子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父母的位置缺失,身边只有奶奶,但奶奶只关心他的温饱,甚至帮忙剪指甲,是典型的另类育儿方式 。
因为Miko没有和孩子建立正常的亲子关系,遇到问题只问不生气,然后就不了了之,没有结果 。时间长了,吴克就更加豪放了 。由于长期缺乏成人的教导,他没有是非感,不知道做人的底线在哪里 。
还有其他五个孩子 。面对这样的事情,父母没有表现出丝毫对家庭教育的反思 。他们只是保住了孩子的未来,不能让这件事曝光 。所以家长很难想象他们能做出什么正面的示范 。现在的局面是他们长期纵容造成的 。忽视孩子的性格和教育,总有一天背后的保护伞保护不了他们,他们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
仅靠一个人自然状态的发展,很难达到自觉接受善念,文明自律行事的理想目标 。
比悲剧更可怕的是集体功能的缺失 。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写道:群体从不承认他们的罪行,即使把事实摆在他们眼前也是一样 。
林语堂说:
“如果说中国人的耐心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那么他们就是出了名的冷漠 。当个人权益得不到保障时,冷漠就会获得自己的‘生存价值’ 。
只有校长、主任、班主任和家长知道女孩自杀的事 。除了所谓的渴望爱孩子的家长,校方压制了这种想法,警告班主任不要说太多,希望双方家长把合同款和解 。虽然这不是一般的学生矛盾,涉及到女生杀人案,但是在学校一方的价值判断中,名誉是放在第一位的;
况且负责这件事的警察对此也是无动于衷,好像这是一般的小案子 。如果双方能和解就更好了,否则发起调查就麻烦了;
学校、警察等家长的冷血“协商方案”与Miko凄然的哀悼和追忆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人性的冷漠 。集体在面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情时,做出合乎逻辑的选择,人性在社会规律面前占据上风 。
3.主题呈现:导演独特的表现手法,以及影片背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写诗只是一种媒介 。Miko用她的方式热爱生活,试图用她敏感而丰富的内心去感知这个冷漠的社会,刻意寻找诗歌的灵感 。然而,诗的美是如此的无力,却只有诗才能拯救一切 。
所以李沧东导演用明丽的诗句揭露人性的黑暗和残酷,直抵人心,让人无处可逃,进而想看清自己生活的真相 。也许电影中的画面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他们并不知道 。
(1)人类的喜怒哀乐不尽相同 。每个人只能看到自己 。
正如鲁迅先生在《小杂感集锦》中所说:
楼下一个人病得要死,隔壁一个在唱留声机,另一个在和孩子打交道 。楼上有两个人在狂笑,在打牌 。有一个女人在河里的一艘船上为她死去的母亲哭泣 。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只觉得他们很吵 。
听隔壁的音乐不会在意楼下男人的死活,楼下的嬉笑玩牌不会和河里船上失去母亲的女人的悲伤有任何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只关心自己 。没有人会介入别人的事情 。
影片也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当美子从医院出来,看到女孩的母亲得知孩子的死讯后崩溃了,她把这件事告诉了超市老板,但她根本不听,只是和旁边的顾客聊天 。对她来说,收银员比其他人死亡的消息更重要 。
几个家长聚在一起讨论,也是如此 。他们冷冷地讨论着如何快速解决这件事 。对于失去单亲妈妈的女儿,没有悲伤和同情,而是作为一件麻烦的事情,在达成和解的时候都释然了,没有去想这对一个家庭造成了怎样的痛苦和伤害 。
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世界的磨炼,人在不断的成长和进化 。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慢慢给自己缝上“铠甲”,仿佛就能走出来,过自己的生活 。其实并不是 。人生就是一个圆,你就这样绕来绕去,你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在其中,成为被注视的那个人 。
(2)对于孩子,大人有“养育”也有“抚养”
当一个新生命进入一个家庭时,父母总是满心欢喜,想给这个小生命世界上最好的 。但是,绝大多数家长只是“养”它 。就像电影里的家长一样,都忽略了对孩子的全面教育,以为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 。这是一个极大的错误 。
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他的人生方向 。大人良好的引导和示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使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 。
是家长与孩子接触的第一位老师,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为父母,不仅是养育孩子成长的责任,更是帮助孩子构建完美自我的责任,是孩子成长阶段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
04写在最后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是人心释放了无限的光明,是人心创造了无边的黑暗 。光明与黑暗交织厮杀 。这就是我们眷恋又无奈的世界 。”
诗歌的概念也是不同的,
有丑恶的人性,就一定有耀眼的人性,
愿我们都有发现诗歌的眼睛,写出诗歌的美;
哪怕一时失去了诗意,也要有一颗追求的心 。
作者:Lucky,一个对生活有期待,对世界有话说的中年健康女孩 。我在努力做一个一直保持活力的人 。很高兴在成长的路上遇见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