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 安禄山是谁

安禄山(安禄山)是谁
昨天看了安禄山的史料,发现他有很多特点 。比如安禄山在幽州工作,因为服过兵役,受到当地领导重用,收为养子 。最后,他违背朝廷,造反了 。谋反影响很大,使唐朝由盛转衰 。
按理说,安禄山作为异族,凭借在朝廷的军功,上升到了中上阶层,甚至高于大多数唐人的社会经济地位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的家庭可以享受无尽的繁荣 。但是,安禄山似乎并不满足于此 。而是义无反顾地举起造反的大旗,直接向恩人开炮 。真的很难理解 。本文试图从民族、政治结构、地理、经济等方面分析安史之乱的因素 。
首先需要界定安史之乱的族群 。据姚汝能《安禄山史记》记载,安禄山是颍州人 。他的母亲是土耳其人,他的父亲因为这本书里的神话很难猜测 。我只知道我的养父是一个燕燕 。但《安史之乱》的背景认为安史之乱的生父是安炎艳 。考虑到《史记·安禄山列传》的作者姚儒能站在唐朝的立场,真相难以预料 。
如果安延延是安禄山的生父,那么从他的宗族推测安禄山是粟特人和突厥人的混血儿 。因为安姓来源于中亚的昭武九姓,其主体是粟特人 。《旧唐志》记载颍州与Xi、契丹相邻 。考虑到这个因素,人们往往会误解安禄山是契丹人,这一点需要搞清楚 。
安禄山
以上是安史之乱的基本情况 。安禄山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熟悉契丹的作战特点,所以在朝廷上大有作为,做出了自己的成绩 。但与此同时,也是少数民族的身份让他们在官职升迁上遇到了天花板 。
在唐朝的旧制度下,宰相是由边江任命的 。但是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胡人不能做朋友 。例如,在唐开元年间,张说他曾担任相州刺史和军使 。安禄山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先后担任平陆军事使节、范阳节度使、河东节度使等要职 。安禄山的政治野心因为他的升迁而急剧膨胀,尤其是在与契丹的战斗中,安禄山战功卓著,无人与之抗衡 。成为皇宫里的宰相,自然成了安禄山的梦想 。
当时朝廷的张九龄、杨等官员对出身于庶民的安禄山极为反感 。张九龄曾说,在安史之乱中,“国若乱,必在此 。”另一方面,李这位位高权重的大臣,却执迷于相,阻止别人进入相位 。这样,相变就冻结了,没有人能继任总理一职 。
晋升无望,全副武装 。他的部下骁勇善战,他受到部下的鼓励 。安禄山心中膨胀,于是举起了造反的大旗 。但前期安禄山一直隐忍,认杨贵妃为干妈,广泛接触各级官员,与官场关系非常融洽 。唐玄宗也很信任她 。
当然,也可以认为安禄山频繁往返于驻地与朝廷之间,摸清虚实 。天宝后期是歌舞升平的时期,宝藏满满,疆域辽阔,人们不会意识到即将到来的动乱 。然而,在最舒服的时候,也是最危险的时候,安禄山造反了,惊醒了很多做梦的人 。
至于唐朝的政治结构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提到,唐朝选官的标准不看出身或民族,只看真才实学 。一方面,充分发挥人才,选拔任用了安禄山、葛、李多佐等一大批将领 。另一方面也埋下了叛逆的种子 。一旦范掌握了这支重军,而又不能顺利实现升迁,又没有人在掌控之中,叛乱就极有可能发生 。
这种政治设计,对于安禄山等将领来说,是一种恩惠,也是一种政治制约 。在樊阳,安禄山掌管民政、财政、监察、军政大权,成为樊阳的土豪 。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状态,这样的情况在唐朝的边境地区广泛分布 。如葛曾担任过龙游节的副使节和河西节的使节 。手掌全副武装,力量太难驾驭,渐渐变成了一股不可输的力量 。而这种情况在安史之乱之前已经成为常态 。
唐人游图反映了唐代的繁华 。
我在以前的文章《胡风,胡舞遍天下——河北路胡华成因论》中提到,很长一段时间,唐朝的军事中心都在西域 。我们在陇右的使臣集中了唐朝大部分的兵力,大部分都是骁勇善战的 。这是因为,当时吐蕃势力崛起,在河西走廊和西域与唐朝发生了多次冲突 。如前所述,葛和高仙芝都是在与吐蕃人的斗争过程中积累了军事力量并不断得到提升的 。
外实内虚的现状,使得唐朝不可能把精力集中在两个方向上 。河西节度使一职是为了对付唐蕃战争而设的,还有我们的剑南和陇右节度使作为主战力量 。安史之乱时,吐蕃利用唐军主力东移的机会,占领了河西、陇右及西域大片领土 。所以西方的军事重心显然是安史之乱的有利因素 。
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从此吐蕃进入繁盛期 。
我曾经在老文章《胡风,胡舞遍天下——河北路胡华成因论》中提到,河北路在安史之乱前就是胡华 。这里不仅居住着契丹人和Xi人,还有普遍擅长战斗的粟特人和高句丽人 。相反,汉人在这里成了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从俗,为安史之乱获得舆论支持,补充以骑兵为主的高素质士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安禄山的军队长期与契丹部落作战,战争经验丰富,武力强大 。而且河北南部农业发达,可以提供充足的粮食和费用 。
地理因素也必须考虑 。河北路和河南路是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 。地势平坦,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四战之地 。易攻难守 。叛军主要是骑兵,一天几百里,如入无人之境 。平原的地形为安史之乱的突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旧唐书》记载河北省和河南省遇到安史之乱,他们转了风 。这是不争的事实 。
当然,经济因素也不可或缺 。唐朝的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淮地区,“国家根本,靠江淮地区支撑” 。因此,当杨迪皇帝开凿大运河时,它连接了江淮、中原和关中地区 。安史之乱占领河南路,切断了唐朝的经济命脉,无法获得有效供给,从而导致安史之乱持续数年 。
京杭大运河
以上分析了安史之乱的原因 。但安史之乱最重要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是一个关键人物 。没有唐朝体制中的这个双面人,他善于隐藏,积蓄力量,瞅准时机发动叛乱,那就扯淡了 。安禄山的藏身之处真的很好,他欺骗了很多人,包括新世纪的创造者唐玄宗 。真是“中国的皇帝,贪图美得可以撼动一个帝国”,以至于“直到战鼓,从渔阳轰出,震天动地”才如梦方醒 。
参考资料:
(唐)姚汝能《安史之乱》
(后晋)刘绍《旧唐书·地理志》
全汉生:唐宋帝国与运河
埃德温·蒲立本(加拿大):安史之乱的背景 。
【安禄山 安禄山是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