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介 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简短( 二 )


2.出游赏景野餐
人们登高并非单纯的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花绿草,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登高之风颇盛,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 。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别有一番趣味 。
3.佩茱萸簪菊花
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人们或将茱萸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佩戴茱萸的大多为妇女或儿童,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 。
重阳节人们还喜欢头戴菊花,唐代就已经如此,后来历代盛行 。宋代,人们会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互赠送佩带 。到了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
4.赏菊饮酒
重阳节恰逢一年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正是赏菊之时 。据传,重阳节赏菊及饮菊花酒均起源于晋代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可谓是晋代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 。而菊花酒在古代则被看作是重阳必饮、去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陶渊明有“酒能祛百病,菊能制颓龄“之说,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为了重阳节的一种风俗习惯 。
5.吃重阳糕
在重阳节众多的食品中,最为有名的就是重阳糕 。据《西京杂记》载,汉代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 。因为“糕”与“高”谐音,寓意吉祥,所以重阳节吃重阳糕尤为盛行 。在九九重阳节当天天明之时,父母会将片糕搭儿女头额上,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仿佛一座宝塔,上面还要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会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旗,代替茱萸 。
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辟邪气之说
重阳节登高有辟邪气之说,古人认为重九之时,天气下降而地气上升,天地二气相交,不正之气弥漫 。为避免接触不正之气,须登高山以避重九之邪气 。加上九月九正值仲秋时节,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远望 。
祈福和感恩
古代对山神有崇拜之情,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登山拜神以求吉祥 。《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
吉利之意
不过,也有说农历九月九日具有“宜于长久”的吉利之意 。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即登高会) 。”因此,重阳登高、饮菊花酒、女子在手臂上系茱萸囊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