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东的开平碉楼主要以什么标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开平碉楼是中国乡士建筑的一朵奇葩 , 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 其特色是融合了中国、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及伊斯兰等多种建筑风格 。主要分布在开平等地乡村 。它们与所在的村落融为一体 , 相互依存 , 密不可分 。2001年 , 开平碉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6月 , “开平碉楼与村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 , 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碉楼与村落有四处:锦江里、马降龙、自力村和三门里 。中国由此诞生了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 , 这也是广东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

中国广东的开平碉楼主要以什么标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文章插图
开平碉楼源于明朝后期 ,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规模宏大、种类繁多的乡土建筑群 , 鼎盛时期有3000多座 , 现存1833座 。
1840年鸦片战争后 , 开平爆发了大规模的土客械斗 , 大批开平人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远赴外洋谋生 。由于北美洲、大洋洲逐渐改变自由移民政策 , 开始对华工进行歧视限制 , 使开平华侨难以在当地生根 , 只好被迫回乡置业成家 , 大量兴建房屋 。“衣锦还乡”“落叶归根”的情结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挣到钱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汇钱回家或亲自回国操办“三件事”:买地、建房、娶老婆 , 于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侨房建设的高峰期 。大量华侨资金的流入 , 使原本就不安定的乡村 , 更加匪患成风 。为了保护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 华侨在回乡建房的同时又大量修建碉楼 。1943年以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陆续废除歧视性的排华政策 , 不少侨眷定居海外 , 碉楼兴建便趋于停滞 。可见 , 开平碉楼的兴衰 , 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移民政策的重大演变以及社会民主、种族平等理念的曲折进步 , 有着直接而实质性的联系 。
中国广东的开平碉楼主要以什么标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文章插图
按建筑材料 , 开平碉楼可以分为石楼、夯土楼、砖楼和混凝土楼四种类型:石楼主要分布在低山地带 , 由石块垒砌 , 石块之间以泥浆粘接 。内部楼面架设木梁板 , 屋顶多为中国传统的硬山顶式样 , 造型拙朴 。夯土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带 , 是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夯土版筑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主要用黄泥、石灰、砂或石子以及红糖、糯米汁为材料 , 按比例混合搅拌夯筑而成 。砖楼主要分布在丘陵和平原地区 , 所用的砖有三种 , 一是明朝土法烧制的红砖 , 二是清朝、民国烧制的青砖 , 三是近代的红砖 。混凝土楼(含砖混楼)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 , 混凝土由水泥、沙、卵石搅拌而成 , 混凝土楼板通常架设在工字钢梁或钢筋混凝土梁上 , 楼板内一般配有钢筋 。砖混楼为砖结构 , 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筑 , 砖墙承重 。
中国广东的开平碉楼主要以什么标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

文章插图
碉楼外观造型一般由楼身、挑台和屋顶组成 。楼身为实体 , 四周各开小方窗或狭长形窗 , 可通风采光换气 , 外形坚实稳固;挑台有拱廊和柱廊式;碉楼顶部装饰艺术丰富多样 , 有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中国传统屋顶式 , 也有仿意大利穹隆顶式、仿欧洲中世纪教堂式、清真寺穹顶式、仿英国寨堡式、仿罗马敞廊式、折中式和中国近代式等 。碉楼装饰手法多种多样 。主要有顶部山花、窗套、对联、大门、门楣、神龛、屏风等 , 通过灰塑、壁画、瓷艺拼花、木雕、彩色玻璃等形式表现 。中式传统装饰题材常用福、禄、寿、蝙蝠、金钱、花鸟等寓意吉祥的图案或文字;西式主要体现在碉楼顶部的欧美巴洛克涡卷、罗马柱、几何图形山花等 。开平碉楼的最大特点是中西合璧、多元化 , 设计者或工匠按照主人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和建筑要素糅合在一起 , 自成一体 , 这些不同风格流派的建筑元素在碉楼中和谐共处 , 表现出华侨和侨乡民众开放包容的心态 , 是主动接纳海外文化的历史见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