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秋佳节的古诗词鉴赏 中秋佳节的名句古诗( 二 )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11、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12、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苏轼《中秋月》
13、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米芾《中秋登楼望月》
14、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辛弃疾《满江红》
15、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16、城西日暮泊行船,起向长桥见月圆 。渐上远烟浮草际,忽依高阁堕檐前 。--徐渭《十五夜抵建宁》
17、淡荡秋光客路长,兰桡桂棹泛天香 。月明圆峤人千里,风急轻帆燕一行 。--张煌言《舟次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的代表意义团圆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节日是民族凝聚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秘的力量,“团圆”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体现,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 。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圆之时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待着丰收,因此也期待着和谐 。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 。希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注意“和蔼可亲”,说话要“和颜悦色”,批评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 。中秋佳节阖家团圆、邻里和睦、阶层和合、社区安定、民族团圆、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 。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老实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 。《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 。”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 。因为仲秋时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 。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 。”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举行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