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相火始终( 二 )


相火之降
物不能有升而无降,相火亦然 。手少阳从手走头,到人体巅 顶与百会穴相会 [8] : 《灵枢·经别》篇说手少阳 “指天” ,“天” 言其高,头是人体最高处,“指天” 即是说少阳相火循三焦经 上升至于巅顶 。相火升极则能完全做到 “相火以位” ,而君火得 “明”。“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一有为,一无为: “君火” 无为 则可御有为,“相火” 有为则可助无为 。君火为本,相火为枝; 君火为体,相火为用 。一火而两名,一气而三经(一气: 火,两 名: 君火、 相火,三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 心经) ,六气占三分之一,十二正经占四分之一,皆以君火所在 之心为 “五脏六腑之大主” ,都是为了使心中所藏之神能清静 而 “明”。
手少阳经气至头之后,交入胆经 。正常的时候,足少阳胆经 接手少阳三焦经之气,顺降而下,相火随之下行,秘于肾中 [9]。相火能降,则在上之胆经无热; 下能入肾,则肾阳有源而无亏虚 之患 。故肾阳本源于循胆经下行的相火 。基于此,《黄帝内经》 言 “肾主骨” ,又言 “胆主骨”。“肾主骨” 是说肾在体为骨,肾气足 则能生骨 。“胆主骨” 表达的是肾中生骨之精气来源于胆经中相 火之意,相火化为肾中一点元阳,肾水温煦而不寒,精温自能生 骨 。归根结底,是循胆经而下、 秘藏于肾、 化为肾阳的 “相火” 在 主骨 。有人不知相火周流途径,对此发种种医论,读之煌煌; 对 照相火周流路径考较,则不可细论 。同样是以此为基础,《黄帝 内经》云 “肾为先天之本” ,即五脏六腑之强弱决于肾,又说 “凡 此十一藏皆主于胆”。这两个说法本无区别 。说 “肾为先天之 本” ,是从肾阳温升可生万物的角度; 说 “凡此十一藏皆取决于 胆” ,是说十一藏皆由胆中相火所主,这本就是因为胆中相火下 行秘于右肾,化为肾阳的缘故 。竟有人指 “十一” 为 “土” 字之误 传,认为胆为木,木能克土,所以凡此土藏皆主于胆,真是无稽 之谈 。胆肾关系密切非常的另一个证据是 “髓会悬钟”。肾主骨 生髓,而髓会 “悬钟” ,悬钟穴即绝骨穴 [10]。髓本为肾所主,而治 疗髓病的穴位 “髓会” 在胆经 。这也是胆经相火下行于肾,化为 肾气,而后温养骨髓之意 。不仅如此,相火循胆经下行、 秘藏于 肾,即火潜于水,也是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的一个方面 [11]。肾,本 为水脏,相火居之、 心火根之,故称水火之宅 。相火藏于肾,亦是 《黄帝内经》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 之意的具体体现 。《黄帝内经》 言 “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左升而右降,故相火循胆经下行,先至右肾 。此即前人认为相火居于右肾的 根源 。而相火秘于肾,即是肾中先天一点元阳; 这一点元阳即是 生命之根、 “人之大宝” ,又成了命门学说的根脚所在 [11]。所以,右肾之所以能成为命门,是因为相火下行先至右肾、 居于右肾、 化为肾阳,即元阳的缘故 。
相火始、终
综上来看,胆与肾的关系,真是重要而密不可分 。而相 火是胆肾关系的主体,相火的周流,则是沟通胆肾的关键 。相火秘藏于肾,化而为水,至立春后温风鼓动,又升而化木; 风木升而不已,化手少阳相火,以助君火; 循手少阳经升极 又接入足少阳,循胆经而下,降至京门穴——肾之募穴,入 肾化水,为肾中元阳 。这样“藏于肾→升于肝→三焦主之→ 降于胆→归于右肾”的路线,就是相火周流全身、影响全身 的路径 。理清了相火周流路径,则明白胆肾关系在中医理 论中究竟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更能从一个侧面理解《黄 帝内经》论述的经脉循行及其“如环无端”特点之深刻含 义 。而其中重中之重,即是胆肾关系 。彭子益说: “胆经与 相火关系全身,可谓大矣”。依前所述,也可以说: 胆经、相 火、 肾之间的关系,关乎全身 。相火宜秘于肾,所以右手尺 部脉,有的医家认为是肾与膀胱,有的医家认为是三焦、 命 门 [12] ,各家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不知相火秘藏于右肾 。若能明 知相火秘于右肾,则不会被前人的不同论述所迷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