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什么意思 草根代笔( 二 )


冬天昏暗的油灯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我妈缝缝补补,我们做作业 。父亲戴着老花镜喃喃自语,一副小心翼翼的表情,颇有贾岛月下深思熟虑的味道 。
我读书十八年,文凭比父亲高,断断续续练了几年书法,却一直没人介绍 。父亲每次看到我写字都微微摇头——我跟他差太远了 。
我是学历史专业的,父亲有兴趣也会和我探讨一些话题,但我发现他的很多历史知识都来自传统戏曲 。
比如他的封神榜和杨家将的知识,跟后来单田芳讲故事一模一样 。杨家将的《四郎探母》和京剧中的《金沙滩》等 。,都是他能哼出一段的底细 。
除了给别人写信,每年春节他还有一个套路:给邻居写春联 。他的楷书技艺不亚于我见过的很多业余书法家,但他没靠这门手艺赚过一分钱 , 家里也没有一幅自己的墨宝 。

来源:视觉中国
我父亲曾经是个老烟枪,他有一个多年的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他都坐在床上抽一根烟 。他的母亲经常若有所思地唠叨这件事,但他从不回应 。
有一年冬天,他骑车经过门前的小石桥,结冰的桥面打滑 。他甚至把自己的车和人摔在桥下的冰上,摔断了腰和腿 。
在医院简单治疗后,老人回家躺下了 。全家人都很担心,我们甚至做好了他可能从此卧床的准备,但半年后他奇迹般地康复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
更不可思议的是,从那以后 , 他戒烟了,没有挣扎,没有重复 。那时他将近70岁 。
几年后回想起来,父亲的戒烟是可以避免的 。那年哥哥因病去世,年仅48岁 。父母突然变老,母亲开始弯腰驼背,本来就沉默寡言的父亲也从此少言寡语 。
八十岁的时候,老人毫无征兆地戒酒了,这是他很小的时候就养成的习惯 。他一天吃两顿饭 , 大概一天两两顿饭 。
七八十年代 , 农村好像什么都能酿酒,高粱酒不太好喝 。而地瓜干甚至印楝果做的白酒,又粗又烫,喉咙里像冒烟,比现在的诸暨铜山烧路,号称江南茅台,要大得多 。
现在洋河酒广告铺天盖地 。那时候一两瓶是高档货,连庄稼人都买不起 。
五六十岁之后,随着体力的下降,这位技术娴熟的老人的主业逐渐清晰:绑扫帚 。对他来说,这是一门没什么难度的手艺 。
我的家乡有取之不尽的高粱秆和芦苇花 。他干活很慢,他的扫帚又漂亮又耐用 。
在镇上的集市上,卖扫帚的老人姓吴 。除了我老头子,我还有几个远房叔叔,他们建立了行业标准,掌握了定价权 。
有几年 , 每把扫帚的价格是三元,后来通货膨胀严重,调整到五元,大概是十年前的事了 。
考虑到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工艺水平,我一直觉得这个价格不可思议,拼多多再怎么努力也拼不出这个价格 。
妈妈说他绑扫帚不是为了钱 。我非常理解我的父亲 。他耳朵不太好,然后视力差,不爱说话 。做这些手艺和在城市里放松是一回事,只是为了打发时间 。
每隔两三天 , 他就骑着这辆有20年历史的永久牌自行车去镇上卖扫帚,直到太阳落山 。
老人创造的东西,别说用过的人 , 就是见过的人,都是有口皆碑,质量上乘的 。唯一的问题是他出手慢,输出不高 。

老人91岁的时候下田伺候菜地 。吴鹏摄
这位老人是个慢性子,做什么都慢吞吞的 。我妈妈经常批评他反应慢 。现在我明白了,这就是工匠精神 , 在当代是珍贵而稀缺的 。
无论我妈怎么唠叨 , 老人很少生气,甚至很少不说话 。
每次假期开始,父亲大多推着我的自行车去镇上的车站,一路上几乎没什么话可说 。我上车 , 车慢慢启动 , 他慢慢转过身 。当我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时,我感觉我是在写我的父子 。
我上大学的时候 , 父亲保持了半个月给家里写信的习惯 , 给我讲村里的家庭情况,我也给他们通报学校的情况 。书信的字迹很工整,书信的措辞也和古人差不多 。
这位老人也喜欢看书 。前几年邮寄书籍,送货地址默认成了老家 。过年回家,他说书挺好的 , 就是不好读 , 字小 。
这是一本纯粹的学术书籍,研究中国古代朝贡制度的演变 。我们家的其他人不感兴趣 。
他对国学和传统的东西感兴趣 , 但他不喜欢看电视 。听收音机主要关心天气预报 。
最近二十年 , 对于我父亲这一代人来说,时间似乎静止了 。他们不知道世界的变迁 。老人不懂网络,不会用手机,近几年耳朵眼睛都不听他的了 。他不会读书看报 , 天生不爱聊天,所以越来越沉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