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车被抓 水车哪里有

寿宁寺风光
苗晶
贾政花园老房子里残存的木雕
水车村位于宁海县东南约5公里处 。之前看到路牌 , 就想一探究竟 。我的脑海里一直有一幅田园风光:一条小溪绕着村子奔流 , 一辆水车在村前悠闲地旋转 , 伴随着溪水叮叮当当的“吱吱”声 , 一起流淌了几千年 。
于是,我找了一个秋天的日子去探访 , 村民的第一句话就把我心中的景象打碎了:水车村没有“水车”,古往今来都没有“水车” 。带着疑惑走街串巷,走过古寺 , 寻找石碑 , 登上井山 , 眺望一千六百多年前出海的古港...水车村像一个功名深厚的隐士,拂去衣衫,曾经的浓艳色彩 , 在历史的长河中只留下淡淡的痕迹 。
村子里没有水车 。
水车村位于宁海县五溪白溪、洋溪下游,白坝港上游 。它由上元、夏媛、岗头、金家山和蒲坳五个自然村组成 。这里有绕城而过的洋溪河,从岳龙山脚下折冲而下,到达陈霞村与白溪河交汇后的水车,注入三门湾 。
水车,原名水东,是三门湾海口的古要塞 。宁海古称“水东”,因依附水木而得名“水东” 。关于水洞后来改为水车的原因,有几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与明代宁海大学士方孝孺有关 。传说方孝孺因拒绝为燕王朱迪起草圣旨而被十族所杀 。朝廷派官兵到水洞村捉拿方当 。村民骗他说 , 这里只有水车,没有水东(传统的“东”字类似于“车”) 。从此 , 水车的名字就流传下来了 。
据有关资料记载 , 五代十朝时水车就有人在此居?。饕兄!⒊隆⒏鸬?。如果计算岗头村毛森山下寿宁寺的建寺时间 , 水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 。
它是曾今唯一的海港 。
寿宁寺所在的头村,是东南部的一个海边渔村 。因地处水车港首、三门湾尾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岗头村曾经是一个比较繁华的村庄,岸边停泊着渔船 , 到处都是风帆,潮水可以涨到村口的五叉樟树前 。在岩石陡峭的港湾对面,可以停泊一艘百吨级的轮船 。太康元年设立白坝村时,港头是当年唯一的海港 , 两岸货物云集 , 商贾云集 。文天祥岗头村陈氏族谱序中,曾有这样的描述:遮住一张苍白美丽的脸 , 就能生出俊朗的身材;如果你善于取胜,你会因你杰出的才能而出名 。
沿着穿村而过的山路蜿蜒而上,远远望去,灰黑色的寺瓦掩映在淡绿色的古树中 。寿宁寺的杏墙上,“金代古寺”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
相传东晋时,天竺著名高僧谭佑乘枫茶(枫茶条制成的木筏)进入三门湾 , 在白坝岗头村登陆,持禅杖冲向白泉,由此创建“白水寺” 。随后谭佑沿宁海柏溪进入天台山腹地,先后创办永福、克山、石梁等寺庙 , 成为天台宗的创始人 。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白水寺”更名为寿宁寺 。
寿宁寺曾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高僧鉴真第三次渡海未果,一行30余人曾来此游览,并在一座古寺中过夜 。北宋时,有几批日本佛教高僧在岗头村登陆回国 。该寺曾一度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 。在日本《宋史·列传》中,详细记述了北宋中日贸易商船首领之一的宁海水车郑仁德与日本高僧陆冉的运输的前前后后 。
北宋初年,日本实行锁国政策,禁止日本人私自出国 。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奈良东大寺的和尚带着五六个徒弟,乘坐三门湾“船老板”陈和徐仁满的船来到中国,在寿宁寺上岸 , 然后在泰州官员的陪同下来到北京 。当年12月 , 陆冉访问宋太宗 , 献上了全面介绍日本疆域、建制、历史沿革和中日交流史的史料和贡品 。唐太宗非常高兴 , 封他为“姬发大师” 。
两年后 , 泠然回到百巴港的寿宁寺,搭乘郑仁德的商船返回日本 。与船一起的,还有1.6米高的佛像和大藏经 。
仿真佛像被邀请到日本后,被供奉在京都梁青寺的释迦牟尼殿,受到许多日本僧人的崇敬 。日本的唐赵体寺、西尾寺、极乐寺、雁鸣寺等相继被模仿 。现在 , 佛像被视为日本的国宝 。
郑仁德的商船回国时,泠然派弟子贾殷、干佐带着贡品乘船入宋,从宁海北上回京答谢宋太宗,向他进贡 。此后,中日两国恢复友好交往,三门湾的白蕉成为日本向宋朝进贡的重要口岸 , 寿宁寺也成为日本使节的接待场所 。
如今,郑仁德的故乡贾政花园仍保存在水车村 。目前当地有前后两栋房子 。房屋为明清建筑,基石料、石阶、地方石为宋代遗物 。郑仁德古宅西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中国贸易先驱郑仁德故里贾政园 。可惜的是,水车在宋代以前是郑居住的村落,现在已经没有郑村民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