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10月14日 , 就在美国大选和联合国大会召开之前,白宫和五角大楼为了改变自己在朝鲜战场和谈判桌上的被动困境,调动重兵发动了所谓的“黄金攻势” 。随着战役的发展,举世瞩目的上甘岭战役就这样开始了 。
萧注意到,上甘岭战役的实际地点并不是上甘岭 。
就像鱼香肉丝里没有鱼一样 , 上甘岭战役是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部金华县武胜山前线志愿军防守的597.9高地(敌人称之为598高地)和537.7高地(本文简称“两高地”)附近打响的 。这两个高地由第3兵团第15军第135团的两个连和一个排防守 。两个高地后面的山谷里有一个叫“上甘岭”的小村庄 。经过二十多天,战斗达到了战斗规模 , 以此村命名为“上甘岭战役” 。
指挥这次进攻的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范·福里特将他策划的这场战役命名为“决战”,他对占领3.7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充满信心:在强大的飞机、大炮和坦克的配合下,估计这个计划需要5天时间,造成200人伤亡 , 美韩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成,没有很大的“障碍” 。
这个作战计划的名字也很耐人寻味 。当时正是朝鲜停战谈判的被动期,美方作为一直“犹豫不决”但并不“踌躇满志”的鹰派“山地作战专家”,本打算通过这一方案挽救不利的战争局面,又因为被上司忽视而挽回了面子 。他甚至梦想着在这一战之后,迫使中国和朝鲜根据美国的条件签署停战协议 , 而他自己也通过展示自己的“专家”技能而得到提升 。基于必胜的决心 , 他的意思是 , 只有通过这一战 , 他才能“亮出底牌”:中国和朝鲜将追随美国 。
14日凌晨3时30分 , 美军集中280门大炮和40多架飞机 , 以每秒6发炮弹的速度轰击两个高地,两个高地表面的防御工事大部分被摧毁 。
我守军两个连与七个营的敌人战斗到黄昏,失去了一半的地面阵地,一些部队变成了地下隧道,等待反击的机会 。
在战役后,远在北京的彭 , 专门发来指示:
顽强防守 , 积极进攻,反复争夺,寸土寸金——保卫阵地就是保卫祖国,而保卫阵地就是保卫世界和平!
彭
第15集团军司令秦基伟正在部署主动!他想用志愿军司令部分配给第15军的19管喀秋莎火箭营,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夺回失去的阵地 。
“喀秋莎”火箭炮 , 一听枪名,就知道这把枪是苏联制造的 。在当时 , 它是一种新武器 。当按下按钮时,19发炮弹像火龙一样倾泻而出 , 大面积杀伤敌人 。萧在电影《上甘岭》中看到了这种大炮 。当时因为年纪小 , 他很好奇是什么 。
喀秋莎虽然威力很大,但有一个缺点:发射时枪位明亮 , 位置容易暴露 。当时“喀秋莎”号在友军中被敌机炸毁 。
别说“喀秋莎”是苏联制造的,很难买到,就算是自己制造的,上战场也不容易,所以秦基伟把“喀秋莎”当成了“宝贝疙瘩” 。
为了避免因炮位暴露而被敌机炸毁 , 第15军研究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喀秋莎使用规则”:确定要打时,先做好前期准备,然后 , 炮车直奔阵地,停下来打,打完再分散 。因此,在长达40天的上甘岭战役中,15军的喀秋莎前后发射了10余次,毫发无损 。
秦基伟
战争是体力、智力和其他要素的结合 。
萧写了很多战争故事 。这期间,有读者不认同小打小闹、小把戏,评论说是“小打小闹” 。萧不赞成这种观点 。萧认为,每一场战斗,无论大小 , 都是血淋淋的牺牲 , 每一个诡计,无论高低,都是智慧的结晶 。以《喀秋莎》为例 。不动脑想办法,却懒于思考,想方设法省事 , 用一两次很可能就被敌人消灭 。而“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 。如果喀秋莎被摧毁,志愿军战士不知道要为流血牺牲付出多少代价 。
只是因为采取了防范措施,10月19日,秦基伟命令喀秋莎火箭营发射一次齐射,而103山地、野地和榴弹炮立即停止了射击 。然后他命令已经在18日夜间转移到坑道和待命阵地的四个连,加上坑道原来的两个连 , 分兵同时反击占领我两个高地的敌人 , 激战到半夜,全部收复了水面阵地 。
根据当时的战场分析,炮击作战和飞机轰炸(当时我军很少有空军机,也没有强大的空军事支援)对我军是有利的,因为我军有地下坑道作为掩护,敌人炮击时,我军转入地下以避免重大伤亡;我军炮击时,地面上的敌人只能当炮灰 。因此,我军对坑道的防御是上甘岭战役胜利的基础 。
推荐阅读
- 烤面包最佳温度和时间
- 龙虾吃什么
- 中国十大冰箱品牌排行榜名单 冰箱哪个牌子的好
- 超市的CNY是啥意思
- 华为2012年出了什么手机
- 长期服用三七粉的危害 你知道吗
- 开封房产中介 网上怎么查自己有没有房产
- 龙虾吃什么饲料
- 华为的路由器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