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 七 )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400-2400m的山区草地、溪旁两侧、路边坡地、灌丛中 。
2.生于海拔2100-4500m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丛及林缘 。
3.生于海拔2000-5000m的高山、草地和溪边 。
4.生于海拔800-4500m的田埂、路旁、河滩沙地、向阳山坡及干草原等地 。
资源分布:1.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 。
2.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
3.分布于宁夏、甘肃、青海、湖北、四川、西藏 。
4.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四川等地 。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凉爽、湿润气候,耐寒 。宜土层深厚、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 。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 。选生长3年以上的老株采种,晾干 。早春撒播或条播,播幅3cm,深1cm,沟距25cm,每1hm2用种7.5~10.5kg 。
田间管理 长出2~3片真叶时,匀苗,每隔10cm留壮苗1株,随即施肥1次 。以后,每年春季出苗时及6月份各中耕除草、施肥1次 。
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叶斑病,可用代森锌或波尔多液防治 。
性状性状鉴别 1.秦艽 根略呈圆锥形,上粗下细,长7-30cm,直径1-3cm 。表面灰黄色或棕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沟 。根头部常膨大,多由数个根茎合着,残存的茎基上有短纤维状叶基维管束,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 。气特殊,味苦而涩 。
2.粗茎秦艽 根略呈圆柱形,较粗大,多不分枝,很少互相扭绕,长12-20cm,直径1-3.5cm 。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有纵向扭转的皱纹;根头有淡黄色叶柄残基及纤维状的叶基维管束 。味苦、涩 。
3.麻花艽 根略呈圆锥形,长8-18cm,直径1-3cm;主根下部多分枝或多数相互分离后又连合,略成网状或麻花状,故习称麻花艽 。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
4.达乌里秦艽 根略呈长纺锤形或圆柱形,长8-20cm,直径2-9mm 。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有纵向或扭曲的沟纹,已去外皮者表面黄色 。根头较细,单一,偶有二分叉,表面有横向纹理,顶端残存茎基及短纤维状叶鞘 。主根通常1个或分成数枝 。质松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 。气微,味苦、涩 。
以质实、色棕黄、气味浓厚者为佳 。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1)秦艽 粉末黄棕色 。①栓化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直径20-166μm,长至198μm,壁薄,略弯曲,平周壁有横向微细纹理,胞腔内含油滴状物,每个细胞不规则分割成2-12个小细胞,分隔壁隐约可见,稍不均匀增厚 。②草酸钙针晶散在于薄壁细胞中,长9-17μm 。另有少数结晶呈细梭状、颗粒状、杆状或片状 。③内皮层细胞(根须)巨大,无色或淡黄色 。完整者表面观类长方形或扁方形,长(纵向)85-542μm,直径(横向)18-153μm,壁薄,侧壁细波状弯曲,端壁较平直,平周壁现纤细的横向线状纹理,每个大细胞纵隔成2-10个栅状小细胞,小细胞又横隔为2-5个,有的分隔不明显 。④螺纹及网纹导管,直径8-67μm 。
(2)麻花艽 粉末棕褐色 。①厚壁网纹细胞梭形、类三角形或长条形,末端稍大、钝圆或平截,有的一端呈侧钩状,直径20-65μm,长20-240μm,壁稍厚,木化,网孔长裂缝状,疏密不一,大多纵向,也有斜向或稍扭曲 。②草酸钙针晶细小,散在于薄壁细胞中,长3-7μm 。③栓化细胞表面观长梭形、类方形、类长方形,直径18-81μm,长至198μm,壁薄,每个细胞横隔成2-8个小细胞 。有的细胞纵隔成2个小细胞,小细胞再横隔为2-5个 。④内皮层细胞(根须)淡黄绿色或几无色,长条形,两端平截或稍倾斜,直径11-20μm,长约至198μm,壁三边增厚,一边薄,厚约至7μm,孔沟较稀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