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琵琶引》原文翻译赏析,琵琶行/琵琶引全诗的意思( 三 )


〔33〕捻:揉弦的动作 。
〔34〕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
〔35〕挑:反手回拨的动作 。
〔36〕《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本为西域乐舞,唐开元年间西凉节度使杨敬述依曲创声后流入中原 。
〔37〕《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
〔38〕大弦:指最粗的弦 。
〔39〕嘈嘈:声音沉重抑扬 。
〔40〕小弦:指最细的弦 。
〔41〕切切:细促轻幽,急切细碎 。
〔42〕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 。鸟鸣声 。
〔43〕幽咽:遏塞不畅状 。
〔44〕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
〔45〕凝绝:凝滞 。
〔46〕迸:溅射 。〔47〕曲终:乐曲结束 。
〔48〕拔:弹奏弦乐时所用的拔工具 。
〔49〕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经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
〔50〕舫:船 。〔51〕敛容:收敛(深思时悲愤深怨的)面部表情 。
〔52〕虾(há)蟆陵:在长安城东南,曲江附近,是当时有名的游乐地区 。
〔53〕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
〔54〕秋娘:唐时歌舞妓常用的名字 。
〔56〕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 。
〔57〕缠头:用锦帛之类的财物送给歌舞妓女 。
〔58〕绡:精细轻美的丝织品 。
〔59〕钿(diàn)头银篦(bì):此指镶嵌着花钿的篦形发饰 。
〔60〕击节:打拍子 。
〔61〕颜色故:容貌衰老 。
〔62〕浮梁:古县名,唐属饶州 。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 。
〔63〕去来:走了以后 。
〔64〕梦啼妆泪: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泪痕 。
〔65〕阑干:纵横散乱的样子 。
〔66〕重:重新,重又之意 。
〔67〕唧唧:叹声 。
〔68〕呕哑嘲哳:形容声音噪杂 。
〔69〕琵琶语:琵琶声,琵琶所弹奏的乐曲 。
〔70〕暂:突然 。〔71〕却坐:退回到原处 。
〔72〕促弦:把弦拧得更紧 。
〔73〕向前声:刚才奏过的单调 。
〔74〕掩泣:掩面哭泣 。
〔75〕青衫:唐朝八品、九品文官的服色 。白居易当时的官阶是将侍郎,从九品,所以服青衫 。
【赏析】:作为一首叙事长诗,这首诗结构严谨缜密,错落有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
第一部分写江上送客,忽闻琵琶声,为引出琵琶女作交代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犹抱琵琶半遮面”,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 。“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了准备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了 。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 。这并不是她在意身份 。正象“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
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 。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 。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 。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 。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 。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 。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 。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 。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