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能被称为有傲骨的人,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是谁吧?( 二 )


苏武持着汉节 , 在风雪交加的北海牧羊 , 唯一与苏武作伴的 , 是那根代表汉朝的汉节和几只羊 。年复一年 , 使节上挂著的旄牛尾装饰物都掉光了 , 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花白了 , 但汉节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手 。
后来 , 汉武帝驾崩了 , 当得知这个消息时 , 苏武他面向南方 , 扑倒跪地 , 放声痛哭 , 鲜血顺着嘴角流在了地上 。从那以后 , 他终日悲恸的哭泣 , 谁都劝他不了 。
汉昭帝登位后 , 匈奴和汉达成和议 , 苏武终于能够回到故乡 。孔子说:“使于四方 , 不辱君命” , 这正是苏武最真实的写照 。
四、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 , 但到了陶渊明时 , 家境早已破败 。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 , 陶渊明少年时代就好读六经 , 有大济苍生的宏愿 。为了生存 , 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 , 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 , 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后来 , 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 , 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
41岁时 , 在朋友的劝说下 , 陶渊明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 , 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 , 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一个人每月有五斗米也就可以饱了 , 我去过田园生活 , 虽然劳苦些 , 还是可以够吃 , 何必要做县令 , 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 , 就辞掉官职 , 回家去了 。
后有人劝他再度出仕为 , 可他宁愿贫病交加 , 穷困潦倒也不愿再涉官场 。可以说 , 陶渊明归隐得真守拙得真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 , 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
五、黄庭坚:“凡有问 , 皆直辞以对”
宋朝在王安石变法之后 , 士大夫因支持或反对变法而形成了新旧两党 , 并逐渐演变成了党争 , 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 , 相互间水火不容 , 你死我活 。黄庭坚曾参与编修《神宗实录》 , 因为他曾反对变法 , 被划归旧党 。
宋哲宗绍圣间 , 新党重新掌权后 , 便在《神宗实录》中摘出千余条内容 , 控告他诬蔑宋神宗 。双规、禁闭 , 诸多手段一齐上 。但是 , 无论怎样威逼利诱 , 黄庭坚却始终不承认有诬蔑之辞 , “凡有问 , 皆直辞以对” , 不折腰、不惧怕、不屈服 , 其嶙嶙傲骨、凛然正气 , 令士大夫莫不叹服 。
黄庭坚不会低头认罪 , 不会忍辱偷生 , 所以 , 他受到的打击比其他旧党人士更大 , 结局也更悲惨 。他先贬涪州 , 后贬黔州 , 再贬戎州 , 后来还遭除名 , 被踢出了干部队伍 , 羁管宜州 , 成了阶下囚 , 最后惨死他乡 。
在黄庭坚生命最后一段岁月里 , 他与宰牛的案板相对焚香读书 , 用三文钱买的毛笔为朋友写跋 , 把在城墙上淋雨当成平生快事 , 永远站着傲笑而不跪着哭泣 , 哪怕为此颠沛流离 , 困苦一生 。
六、方孝孺:“死即死耳 , 诏不可草”
方孝孺绝顶聪明 , 六岁能诗 , 十三岁善作文 , 千言立就 , 于明建文初年任翰林侍讲学士 , 成了建文帝的文胆 。燕王朱棣反叛要挥军南下 , 朝廷议定讨伐 , 诏令、檄文皆出于方孝孺的手笔 。据说那檄文竟连朱棣都连声叫绝 。
朱棣占领南京后 , 方孝孺果然不肯归附 。因姚广孝事先嘱托过 , “杀孝孺 , 天下读书种子绝矣” , 朱棣没有杀他 , 而是将他投入狱中 。
其实 , 朱棣也有意借用方孝孺的威望来收揽人心 , 所以燕军攻破南京后 , 朱棣屡次派人到狱中向方孝孺招降 , 希望由他撰写新皇帝即位的诏书 , 方孝孺坚决不从 。朱棣又派孝孺的学生廖镛、廖铭二人前去劝说 , 反被孝孺痛斥一顿 。最后朱棣强行派人押解方孝孺上殿 , 方孝孺披麻戴孝而入 , 悲恸而极 , 哭声响彻大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