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四时 阐述的中医学理论

据相关传说的记载,中医药的产生,似可上推到原始的渔猎社会 。《帝王世纪》谓伏羲氏尝百药而制九针 。羲者,牺也,所谓伏羲氏,殆指渔猎业初成的那个时代 。但是,关于神农尝百草的记载,还是以冠之于神农氏的传说居多 。《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 。他如《史记纲鉴》《通鉴外记》《搜神记》《述异记》等,都有类似记载 。所谓神农氏,不过是农耕业初成的那个时代罢了 。可以这样认为:我国医药学大致孕萌于原始的渔猎社会而草创于原始的农耕社会,因而,中医文化,更多地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郑玄为《周礼》作疏时曾云:“五药,草木虫石谷也 。”药材之分虽可有五,我国最古之药物学典籍却要名之日《神农本草经》 。  《神农本草经》 草也者,乃农耕对象即植物的总称耳 。“本草”之谓,正寓农耕是中药之源的意思 。中医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农耕文明特征者,岂止《神农本草经》的命名?我国最古之医学典籍之一《黄帝内经》所阐述的医学理论,点点滴滴,无不浸透着农耕文明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 。这个重要观点,看似浅显,无需多议,然而,我们若对之下一番深入的研究和发掘,便可展现其中含蕴之农耕文明的特质 。  《黄帝内经》   阴阳   这两字均有俗称“耳朵旁”的部件,实是“阜”,阜是山坡的意思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川多西东流向,两岸有山,故有山北谓阴、山南谓阳的认识 。这是为着农耕的利弊而依天象对地理之观察后的认识 。《诗经·大雅·公刘》:“相其阴阳,观其流泉 。其军三单,度其陧原 。”译作今语,是说:公刘仔细观察了向阴向阳的坡地,又揣摸了河川的流向,将他的士卒分作三队,划出或高或低的田来让他们耕作 。  诗中“相其阴阳”用的正是“阴阳”的本义:向阳背阴之义 。另外“阴阳”两字繁体字作“陲”,一字中有个“云”,一字中有个“日”,见云为阴,有日为阳,还是表明“阴阳”的本义与太阳的光照有关 。光照多寡,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因而字之从“云”从“日”,再次说明后世较为抽象的哲学概念中的阴和阳,以及阴阳交感的思想 。其来源的极重要的一个方面,实在是产生于农耕时代人们对自然的颇为具体的认识 。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有“壬寅易日(即赐日),壬寅雾”的记录,可见当时对太阳有无的关心和重视 。   四时   这个词尤其关乎农耕文明,可以说这个词本身就是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才最终形成的 。因为在殷商时代并无明晰的四时概念,而只有春秋两季的认识 。所以,《甲骨文简明词典》说:“商代的春季包括农作物夏收这段时期在内”;“商代的秋季虽然包括现在的秋冬二季,但以大秋收获季节为中心”(中华书局1988年版266页) 。一年仅分春秋两季,春秋便可代表一年,《素问·上古天真论》谓“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便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春秋”一词的 。稍后,又有一年三季的观念 。《左传·桓公六年》:“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杜预注:“三时,春、夏、秋 。”正如《简明甲骨文词典》所理解的,“商代春季包括农作物夏收这段时期在内”,春天生出的作物虽主要在秋季收获,但也有不少可在夏季收获,夏季从春季的分出以及人们对夏季的观念,也不能不说源于农耕 。两季也好,三时也好,都是随农耕发展而历史地产生的观念 。至于,后世“四时”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观念,不仅说明四时之分与农耕劳作的阶段相应,也与农作物的生长规律相应,而且从两季到三时,从三时到四时,本身就是对农耕之须随时令而分阶段的一个认识过程 。  时   这个字今天的常用义指时间、时日之类,殊不知此乃“时”之后世引申义 。其本义乃概指四季:春、夏、秋、冬 。《说文解字》:“时,四时也 。”解的就是它的本义,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 。”用的正是它的本义 。《说文解字》中另载一个“从之、日”会意的“时”的古文字形等 。查查甲骨文,“时”确从“之”、“日”会意,作:,在“日”字上画一个脚趾后跟着一横的图形(按:即“之”) 。“时”的早期字形所会之意,殆谓日之所往,日之所至 。适见上古人们观察太阳在天空运行的位置以定农时的这个事实 。  甲骨文“时” 从地处北半球的我国观察,一年中,太阳正好完成一个北往南归的来回;春夏往而秋冬归 。春分、秋分,乃往、返之半途,夏至、冬至,乃北往之端与南归之终 。四时,正是太阳往返全程四段等分的轨迹 。看来,四时不同的劳作阶段虽由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所决定,而农作物生长周期,从根由上看,也还是决定于太阳运行天空所处的位置 。     终始   要真正理解这个词,先得认识“终”这个字 。这字甲骨文作,金文作A,象丝缕终端打结不使其乱,形象地指终结之事 。甲骨文时代,无“冬”字,金文才在象丝缕终端打结的这个字符中加个“日”造出古文的“冬”字:砖 。后来,才又用表示冰的两点取代“日”,造出今天还使用的“冬” 。“终”字没了着落,又以“冬”为声符加丝旁形符,造个形声的“终”字 。《说文解字》日:“冬,四时尽也 。”并指出,“冬”的上部,是个古文的“终” 。从字形上溯,“终”、“冬”同源同义后世区别,只是“终”泛指一切的终结,“冬”专指太阳一个往返周期的终结 。至于“冬”字早期从“日”而后期从“冰”,不过是一取太阳运行一周的终结,一取天寒地冻,万物生长周期的终结 。  “终”既与“冬”同源同义,寓有太阳运行周期的终结,又连带含有万物生产周期的终结,何以“终始”一词中,不将“终”字列于“始”字之后,却反而冠于其前呢?   笔者认为,正如《周易》的泰卦要将本该处下的三三(坤地)置于本该处上的兰(乾天)之上,由下升上降而获交感变化一样,“终始”一词中,将处后的“终”字冠诸处先的“始”字之前,实寓周期变化,终而复始的深意 。三代之一的周代,以日至为“正”,以冬至所在月份为正月 。“正”是征的意思(按:甲骨文“正”字作品,是脚朝城邑征发的会意),将太阳回到一个周期之终点的冬至所在的月份称为正月,适可用来印证“终始”一词寓有周期变化,终而复始之义 。周是个农耕民族,名其祖为后稷,译成现代语义,后稷不过是庄稼大王的意思 。所以,周人的观念,又进一步证明,寓有终而复始之义的“终始”一词本身,也与农耕文明相关 。    小结   综合上述,无论“阴阳”,也无论“四时”还是“终始”,从词汇学的角度、从它们所含的概念角度,推其源,都源于农耕文明 。回过头来,我们再细细咀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这句话,对其中涵义,必能理解得更为准确也更为深刻 。  这句话的涵义是:世间凡有生命的万物,源于阴阳交感变化,而且,都依随太阳在天的四时运行历程的变化,犹如长在田地的庄稼一般,它们的生命现象也呈周期性变化,以太阳的一个行程的终为终,又以将此终点为起点的另一个行程的始为始,终而又始,周而复始 。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虽寥寥数字,字字满浸着农耕文明,显现农耕文明的特质 。也正因为此,才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又再次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中医作为一种文化,更多体现的是农耕文明的产物,体现的更多地显现农耕文明的特质 。【阴阳四时 阐述的中医学理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