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死后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为什么古代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

【父母死后为什么要守孝三年,为什么古代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众所周知,中国人讲究孝道 。
历代以来,“以孝治天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历来一直把孝顺父母或祖先的这一行为与理念放在首位,有时候甚至把“孝”这一理念推送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
特别是在古代,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在社会上往往是受到尊重的,有些人甚至可以因为这个践行“孝道”而做官,跻身公务员的行列 。
那么,古人守孝,为什么需要三年的时间呢?而且是这守孝的三年之中,不能参加宴会或者应酬,夫妇也不能同房,甚至家属也不能生孩子,否则经人告发是要办罪的 。
而这些习俗,若是放在今天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因为没有哪家公司或单位,能够专门为你留等三年,所以,“守孝三年”的这一行为,在当今的这个时代,很难做到 。
但是,几千年来,古人确实是这么践行过来的,也就是说,对于“守孝三年”这一说法,如何解释呢?
孔子的解释是:每个人从生下来之后,三年之内离不开父母的怀抱 。而在这三年之中,也是父母养育一个孩子最辛苦的三年 。那么,当父母去世之后,作为子女,最起码也要报答父母这三年的养育之恩,因此,有必要亲身体会一下,父母在养育自己那三年之中所受的辛苦 。
尽管孔子的解释有理有据,但我个人认为,要解释“守孝三年”这一理念的由来,还是有必要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条件,因为“守孝三年”这一理念,归根结低,也是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
首先、古人的交通条件较差,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大多是靠步行,最好的交通工具也不过是骑马,因此,在路上的时间,往往会有几个月,甚至一年半载都有,所以,三年的守孝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难 。
其次、古人出门在外或者到外地当官,大都是到距离老家很远地方就任,往返的距离一般都会的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 。因此,回家守孝,往返的时间就是花了好几个月,甚至上年 。
第三、古代的信息流通也很不方便,从寄信(家书)到收信的时间,往往都有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接到家书后,又得往上级申请告假,还有工作交接等,这其中的周折也不我们这些现代人可以想象的,因此,三年的守孝时间,真正呆在家的时间并不多 。
第四、古人的生活方式,往往以家族为单位,因此,相对于现代人来说,孝道更加显得重要,而在家守孝其实就是尽孝道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所以,才会有“守孝三年”的说法 。
总之,“守孝三年”这一理念,其实是古人根据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人们习俗来制定,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社会的产物,所以,我们不能以现在的条件与眼光来看待古人的这一做法 。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家里有父母去世,后人要守孝三年 。
因为小,误认为守孝和守灵一样,披麻戴孝,三天内不准洗脸,不能大声说笑,晚上轮流守着棺材……
长大后才知道,所谓守孝三年,是指为亲人带孝期满三年 。
三年内,由于身带晦气,命格犯煞,尽量深居简出,凡事要小心,红白亊不到场,大庭广众尽量少去 。极易招惹脏物上身,轻则犯口舌之争,重则有牢狱之灾 。
三年内,居家不大操大办,不披红挂彩,不贴对联,福字 。
三年守孝期满,在父母坟前将一应丧服全部焚烧 。
如此这般,繁复礼节,说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
曾经有一位大孝子,老母死后,为报母恩,在母亲坟前搭个窝棚,白天干活,晚上守孝,不近女色,不饮酒,不参加集体活动,三年孝满,再看他,长发及脖,满脸胡须,活脱脱一野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