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榜一国首富14年,他们却神秘到名字都被写错

·黄惠祥和黄惠忠兄弟
巨额财富背后,他们是抽着丁香烟的桥牌和羽毛球高手 。
作者:陈佳莉
资本市场风云变幻,各国首富轮流坐庄成为常态 。然而,印尼似乎是个例外 。
2022年12月,福布斯印尼富豪榜出炉 , 黄惠祥和黄惠忠兄弟连续第14年登顶 。受疫情影响 , 其他富豪财富缩水得一塌糊涂 , 这两兄弟却以477亿美元(1美元约合6.8元人民币)身家一骑绝尘,甩出第二名好几条街 。
在拥有加拿大国籍的赵长鹏被曝资产严重缩水后 , 这对祖籍福建的“兄弟连”,也成为最新的海外华人首富 。
兄弟俩的财富版图凭啥这么稳固?
答案很简单,放眼印尼几大之“最” , 全是他们家的 。
除了针记烟草这个印尼第二大烟草公司之外 , 印尼最大的私有银行——中亚银行,印尼最大的商场大印尼购物中心,印尼最大的在线论坛Kaskus,印尼最大的电商平台Blibli……全是黄家的!
非政府国际救援组织“乐施会”曾称,仅黄氏兄弟每年赚取的利润 , 就可以“消除印尼全国的绝对贫困” 。
不仅有钱,家风也不一般 。
家族创业70多年来,不仅兄弟阋墙的戏码没有上演 , 两人还活得一个比一个低调 。这在一般富豪家庭中,着实少见 。
从摆摊起步
追溯黄家的发家史 , 始于父辈手中那根印尼特产的丁香烟 。
1920年 , 父亲黄维源从福建晋江下南洋讨生活 , 来到印尼爪哇岛,靠摆摊卖香烟维持生计 。
攒了点小钱后,黄维源胆子大了些,打算买下当地一家濒临倒闭的卷烟厂 。
彼时的黄维源已经年过半百,拼上全部家当投资一个破败厂子 , 到底值不值?
举棋不定之时,他还带着儿子们特地回了趟晋江老家,征求堂兄弟们的意见 。最终,在老家亲戚们的鼓励下,黄维源决定:这笔买卖,做!
当地工厂生产出的香烟叫“唱针”,黄维源就取了个“针”字,黄氏家族招牌“针记”由此诞生 。
卯足了干劲 , 带着10名工人,黄维源全力“复活”卷烟厂 。
很快,他利用当地流传的一个“偏方” , 推出一款“丁香烟”,在印尼一炮而红 。
随着销量增长,工厂规模不断扩大,仅几年时间,针记丁香烟就纵横印尼香烟市场,甚至直接跃至行业销量第二名 。
·针记香烟厂的标志雕塑
按这个趋势,等待黄氏兄弟的,就是接手家族企业的躺赢人生 。
结果 , 1963年,针记烟厂突遭大火毁于一旦,黄家一夜间返贫 。父亲黄维源受不了打击 , 很快撒手人寰 。
故事重回起点 。
这次,重振门楣的任务交到了年仅20多岁的黄氏兄弟手里 。
好在两人从小就协助父亲管理卷烟厂,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在黄氏兄弟的努力下,烟厂运营很快重回正轨 。从1972年开始,针记香烟出口到日本、荷兰、美国等国 。
1998年 , 赶上亚洲金融危机,印尼政府又面临“改朝换代”,一些与旧政府关系密切的企业被迫倒闭或充公 。而一直坚持市场化的黄氏兄弟,此前因为不愿与军政官员过多联系,短期内丧失了一些利好,却在这场突变中意外存活下来 。
在两兄弟的带领下 , 针记烟厂逐渐发展壮大 , 甚至超越了父亲在世时的规模 。
坐稳首富之位
居安思危,那场大火也让黄氏兄弟意识到,鸡蛋不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 , 多元化发展、分散经营风险才是王道 。
等针记在香烟市场地位稳固后,兄弟俩把目光投向其他领域——纺织、家用电器、造纸、棕榈油……不断扩充产业链 。
进入20世纪,在房地产领域,两兄弟也搞得风生水起 。
从工业园建设 , 到私人住宅,再到商场、写字楼、酒店和购物中心,遍地都是他们资本运作的痕迹 。
2004年,兄弟俩耗费2.42亿美元巨资 , 买下印度尼西亚酒店旧址10年的经营权 。
这家本已落入经营瓶颈的酒店,10年后在黄氏兄弟手中脱胎换骨 , 成为印尼首屈一指的大印尼购物城 。
由于地处雅加达市中心 , 这里每天人来人往,客流量十分庞大,如今已成雅加达地标性建筑 , 被视为“东南亚最大的购物广场” 。
黄氏兄弟的另一个“封神之作”,在于他们收购了印尼第三大银行——中亚银行(BCA) 。
2010年,通过多次增持 , 针记集团从素有“亚洲洛克菲勒”的林绍良手上成功拿下中亚银行的控股权 。两年后,中亚银行就成了黄氏兄弟最大的收入来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