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传播和创作 , 一方面将有助于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应用 , 促使公众在防病治病的过程中能从中医药中获益 , 提高公众维护健康的能力;另一方面则将有益于弘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 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民间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 使得中医药文化不仅在专业学术层面 , 更在社会民间获得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 。 目前 ,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和满足民众需求 , 我国的中医药科普事业正在快速进入黄金期 , 一大批中医药科普读本应运而生 , 但也随之产生了许多诸如内容重复、良莠不齐、过于枯燥或泛娱乐化等一系列问题 。要科学、深入地开展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传播和创作 , 可从以下六大方面来集中把握 。 科普传播应坚持中医“四性” 在进行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普及、传播和创作时 , 首先应坚定支持中医“四性”的根本 , 即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和原创性 。 中医药学是一门独立于西方医学体系的 , 采用我国传统思维方式的 , 独树一帜的医学科学 。尽管目前大众对于“科学”一词的概念尚有疑义 , 各种词典、教材上的解释也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然而 , 中医药学既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诊疗知识 , 又有理有用 , 能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药文明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 , 其毫无疑问具有科学的涵义 。因此 , 在我们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和创作中 , 首先应该尤其明确和坚持中医的科学性 , 将中医科学性的态度严肃地贯彻到科普作品的精神实质中 , 为广大人民群众创作经得起科学考量和时间考验的科普作品 。 同时 , 中医药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影响、熏陶 , 是几千年来历代医家在理论、临床、经验上的集体综合 , 是一门十分注重经验性和文化性的医学 。因此在进行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传播和创作过程中 , 也应牢牢把握中医的经验性和文化性 。譬如 , 相较于西医倾向于进行分科知识点的阐述 , 我们在科普创作时可广泛加入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和人文哲学观念 , 甚至一些著名医家的临床验案小故事 , 来增加中医文化科普内容上的人文性和形式上的趣味性 , 突出中医“治未病”的养生防病思维理念 , 使公众在潜移默化之中了解中医的哲学思维和基本理论 。 此外 , 中医药文化还具有原始创新的宝贵优势 , 其原创性是我们进行科普传播与创作的重要保障 。中医药并非模仿或借鉴来的“二手医学” , 其扎实的原创基础来源于中医的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 , 中医药文化的伟大之处就突出体现在其既传统又现代的原创性上 。因而 , 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传播与创作也应把握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 杜绝内容重复、不加思考的互相抄袭 , 结合社会关注的健康热点 , 打造具有原创性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力作 。 科普传播应活用“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是我在深入思考“互联网+”大环境中运用实践、融合、创新、重构等概念进行开放性探索时 , 所提出的新时代中医药行业发展创新思维 。简单来说 , “中医+”思维就是指以中医药为概念核心 , 开放理念、勇于创新 , 多元整合各种有利于专业和行业的资源以实现突破发展 。开放、多元、创新的理念是“中医+”思维的精神主题 , 其意义可以涵盖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 对于我们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与创作颇有裨益 。 一是“中医药学科内部+” , 即整合中医药领域的内部学科和专业 , 在原有分科的基础上实现学科内部的交叉和融合 。在进行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与创作时 , 应注意不要将科普知识制作得过于碎片化和精深化 , 而要充分体现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承性、整体性、系统性实质 , 让公众对中医药文化进行全面、整体、历史地把握 。 二是“中医药学+X” , 即实现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元化交叉 , 多方位促进中医药学和其他各学科的发展创新 。因此 , 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传播与创作也应尽可能打开思路 , 科普作品是讲给所有大众听的 , 应注重“因材施教” , 创作时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 吸引不同领域公众的兴趣 , 更可广泛地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如视频、音频、动画、交互平台等 , 创作形式活泼、新颖多元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作品 。 科普传播应重视个人品牌 “胡说”的典故出自我国著名的思想家胡适先生 , 据说胡适先生上课喜欢引用孔子、孟子等巨儒的名言 , 美其名曰“孔曰”、“孟曰” , 当轮到胡适先生自己发表意见时 , 他戏谑自己是“胡说” 。我们的中医药文化科普传播与创作也应当善于“胡说” , “胡说”在这里的意思是指突出科普创作者和传播者本人的个性 , 将个人的经验、观点和科研成果融入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传播之中 。 目前 , 局限中医药文化科普创作的重要障碍之一就是科普内容枯燥、重复 , 很多科普作品只是将教材上的内容稍作删减就编纂成科普书籍出版 , 许多科普专家也只是没有感情地照本宣科 ,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众对一些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的反响十分平淡 。面对公众愈来愈对这类枯燥的科普宣教持排斥态度 , 以及社会对科普资源提出更高要求的现状 , 需要我们调整传统科普思路 , 充分发挥作品和科普专家个人的个性特色 , 融科学、教化、娱乐、个性为一体 , 打造一批极具个性的个人品牌科普力作以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多元发挥 。(何清湖 魏一苇)【活用“中医 ”思维 坚持中医“四性”】
推荐阅读
- 最近总是梦到前男友是怎么回事
- 三八妇女节绘画 三八妇女节绘画怎么画
- 骑马与砍杀2弓箭手怎么玩 骑马与砍杀2弓箭手技巧分享
- 哪些餐具可以放微波炉 哪些餐具不可以放微波炉
- 水仙花的花语 水仙花的花语是什么
- 韩剧男朋友海螺店老板是谁
- 伍六七第三季免费什么时候开播
-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 论语十二章的意思是什么
- 天猫看见流星就许愿活动玩法规则 1111花呗红包获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