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类风湿关节炎认知误区 专家强调重视达标治疗

近日正值多雨天气 , 不少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担心病情是否会突然反复或加重 , 到底该如何控制症状?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副主任李梦涛教授近日受访时指出 ,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高致残性的自身免疫疾病 。感染和损伤等都可能是诱发因素 , 控制病情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要重视达标治疗 。根据流行病学的推断 , 目前中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约有500万 。作为一种进展性关节疾病 , 如果关节炎症得不到很好的控制 , 将会造成关节软骨与骨破坏 , 而一旦发生关节破坏基本不可逆 。
“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的表现为关节疼、关节肿、关节压痛 , 以及晨僵等 。”李梦涛教授介绍 , 类风湿关节炎高发年龄为30—50岁 , 男女发病率约为1:4 。“过去风湿免疫学科的专业医生非常少 , 一些患者因为信息缺乏容易寻求偏方 , 包括吃一些大力丸、激素等 。如今许多患者知道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应该到风湿免疫科进行正规诊治 。”
然而 ,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 不少患者仍尚存“误区” 。
误区一 , 盲目相信类风湿关节炎可快速治愈 。李梦涛教授表示 , 患者需要认知并接受类风湿关节炎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属于慢性疾病 , 需要长期治疗 。一些患者对这个疾病的认知不足 , 无法坚持长期规范治疗 。盲目尝试不正规的治疗方式、以为能够获得根治 , 不仅损失了金钱 , 还容易延误治疗时间 。
误区二 , 关节不痛就自行停药 。李梦涛教授透露 , 有的患者在刚来诊治时痛感强烈 , 便能遵医嘱按时进行诊疗 , 在治疗一段时间后 , 发觉症状减轻了 , 就自己停药 , 不再治疗 。但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症状改善与“达标治疗”并不等同 , 不痛可能只是表面现象 , 随意停用缓解病情的药物很可能导致病变继续向前发展 。
误区三 , 对更有效的药物心存顾虑 。李梦涛教授说 , 控制类风湿关节炎有最佳“治疗窗口期” , 但一些患者存在将更有效的药物留到最后再用的心态 , 并且担心药物一旦用上就永远停不下来 。其实 , 当前强调的“达标治疗”有一系列对病情综合评判的指标 , 达标以后药物就有可能根据症状的缓解情况进行减量甚至停用 。
李梦涛教授也提到 , 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 近年来不再局限于控制症状 , 而在于阻断病程和骨质破坏、防止残废 ,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要实现这一目标 , 关键就是做到“达标治疗” 。在最新版《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中就强调要让患者获得“达标治疗” , 即通过治疗实现临床缓解或者达到低疾病活动度 。
此外 , 药物可及性的提升也是提高达标率的关键 。目前 ,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分为几大类 。第一类是传统化学合成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第二类是生物制剂;第三类是小分子靶向药物 。
李梦涛教授表示 , 随着新药在国内审批上市的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国家医保谈判和目录的调整 ,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总体可及性在不断提高 。此外 , 当前给药途径更加多样 , 除了传统的生物制剂皮下或者静脉注射 , 又有了使用更为便捷的口服药 , 例如JAK1/2抑制剂(巴瑞替尼片) , 在患者的药物依从性、经济获益等方面都很有优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