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其一翻译 回乡偶书其一翻译20字


回乡偶书其一翻译 回乡偶书其一翻译20字

文章插图
翻译: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回乡偶书》其一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所作,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 。
《回乡偶书》其一原文回乡偶书·其一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 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回乡偶书》其一注释⑴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 , 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
⑵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
⑶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衰: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 。鬓毛 , 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 。
⑷相见:即看见我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
⑸笑问:笑着询问 。一作“却问”,一作“借问” 。
《回乡偶书》其一赏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
“笑问客从何处来” , 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 , 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 , 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 , 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 , 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 , 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 , 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
回乡偶书其一翻译 回乡偶书其一翻译20字

文章插图
《回乡偶书》创作背景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 , 时已八十六岁 。此时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他心头有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组诗 。
《回乡偶书》作者介绍贺知章,唐代诗人 。字季真,越州永兴(今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人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进士,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
为人旷达不羁,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贺知章属盛唐前期诗人,又是书法家,为“吴中四士”之一 。作品大多散佚 , 现存诗二十首,多祭神乐章与应制诗,写景之作,较清新通俗 。
【回乡偶书其一翻译 回乡偶书其一翻译20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