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与北宋的澶渊之盟内容 辽宋澶渊之盟背后的秘密

颇受争议的澶渊之盟
宋太祖和赵普商量的统一大业的总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南方的割据势力基本被消灭,全国大部被统一,宋太祖正准备消灭北汉,无奈烛影斧声,宋太祖暴病而亡,留下了千古之谜 。赵光义就位后,于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御驾亲征率领军队讨伐北汉,北汉连忙向辽求救,辽国派大将耶律敌烈率军前来援助,结果在白马岭被宋军打败,耶律敌烈被打死,辽军一败,北汉失去了外援,宋军很快包围了北汉都城太原,北汉皇帝刘继元抵挡不住,就在这一年的五月,投降了宋朝 。
北汉刚刚平定,宋太宗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宋太宗就想胜攻打辽国夺回燕云十六州 。将领因为连续作战十分疲惫,带去的粮饷快用光了,虽然不愿意打下去,攝于皇威又不敢提 。将官崔翰迎合皇帝的心意说:攻打辽国不用再派兵,如果乘胜进军,非常容易,切不可失掉战机 。宋太宗听了很高兴,他没等各方面做好准备,军队也没有休整,也没有详细的战役目标,就这样很轻率地下令出兵了 。
战役一开始,由于辽国没有准备,宋军取得了一些胜利,收复了岐沟关和涿州很快打到了幽州 。等到辽国醒悟过来,派出大军攻打宋军,城内和城外夾击宋军,宋军大败亏输,宋太宗也受了伤,坐着驴车逃跑了 。燕云十六州是五代时期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了契丹,为收复燕云十六州宋太祖还准备了另一个办法,准备了一个专属库计划用银子赎回燕云十六州 。因为考虑到辽宋的兵悬殊,双方的优劣 。宋太宗在错误的时间,没有充分准备,仓促轻率地下令收回燕云十六州,焉能不败 。这就是高粱河之战 。
这中间辽宋经常暴发战争,边境很少有安定的环境 。第二次宋雍熙三年,宋太宗又兵分三路,东路由曹彬率领主力军向辽进攻,中路由田重进率领攻取河北西北部和山西西北部,西路由潘美率领攻取山西北部,到幽州会合 。不料东路在涿州打了败仗,导致西路军杨业牺牲,宋军败退 。宋军两次攻打辽国失败后,已经到了谈辽色变的地步,不敢再主动出击,完全是采取了守势 。宋太宗过战阵两次出击两次失败,这当然和当时没有周密详细的计划有关,和重文抑武是宋太祖造成这个格局有重要关联 。而且也一直在影响宋朝 。前后几十年不断暴发战争和冲突 。
到了宋真宗年间,这个一直锦衣玉食,生在温室里的花朵,既没有雄才大略更没经过阵仗,所以一直畏战惧战,在边界上挖了一些沟河栽了一些树木,凭这些怎么能挡住辽兵 。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国又调动二十万大军南侵,打到靠近黄河的澶州,直接威胁都城汴梁,告急文书雪片般飞来,参政知事王钦若是江西人主张迁都到金陵{南京),另一个参政知事陈尧叟是四川人,主张迀都到成都 。他们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迁都逃跑 。这时宰相寇准站起来说:主张迁都的人都该杀头,现在应该上下一心,和敌人一决胜负 。陛下应该在这时亲征,为什么要逃跑呢?如放弃京城人心崩溃,敌军长驱直入,天下还能保得任吗?在寇准的劝说下,真宗亲率大军,来到韦城(滑县东南),就在这时宋军打死了辽将萧挞览挫了辽军的锐气 。朝中的主和派还是主张迁都,胆小怕事的宋真宗还是犹豫不决,寇准说,现在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 。宋真宗还是犹豫不定,寇准又和高琼一齐劝说,宋真宗才勉强带着大军到了黄河边上,一看河北密密麻麻的敌军营垒,宋真宗又惊慌起来,不敢过河 。寇准又劝,宋真宗才战战竞竞过河,宋军一看宋真宗亲临士气大振,偏巧辽兵几千人来攻城,安寇准下令出城攻击杀死敌人大半,辽军的士气更低落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