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中有哪些刻板印象,现实中有哪些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英文是stereotype,无论是在社会学、新闻传播学,还是文学、艺术等领域,都是一个经典课题 。刻板印象是人们对于某些特定类型人、事、物的固有的、概括性的看法,可能来自于同一类型的人、事、物之中的某些个体给人的观感 。刻板印象大多数是负面、先入为主的,不一定客观,也忽略了个体差异,因而并不能代表这一类型的特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偏概全,在文学、艺术作品及评论中,则叫作“类型化”、“脸谱化” 。

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刻板化他人,也同时被刻板印象化,这一印象比比皆是 。

1. 社会性别方面,常常和男尊女卑思想纠结一超,如“男强女弱”、男生理性女生感性,男生擅长理科,女生擅长文科,男主外女主内等;
2、地域方面,常常和地域歧视合谋,如很多人认为南方人精明强干,北方人豪爽义气,南方出才子,北方出将军;再具体一些,河南人骗子多,北京人都会神侃,湖北人是九头鸟,贵州人好勇斗狠,陕西人老实土得掉渣,广州人什么都敢吃,天津人都会说快板,闽南人普通话都不标准、温州人都有家庭工厂、精通生意经等
3、国际方面,则通常和跨文化沟通的缺失相关,如人们常常认为法国人浪漫、美国人实际、德国人严谨、英国人古板而绅士、巴西人热情好客、犹太人都善于经商,俄罗斯人粗犷豪放,日本人性格隐忍、做工精准求精等 。
这里不一一列举了,大家可以补充哦,估计能开一千零一夜刻板印象大讲坛了 。
刻板印象的流行,源于信息不畅,缺乏沟通,以讹传讹 。此外,文学作品、媒体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媒体常常塑造、强化刻板印象 。比如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个个都会功夫,这肯定是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 。
十几年前在英国教汉语,一个学生的女儿对我充满了想象,她问妈妈:你的中国老师会中国功夫吗?像Jack Cheng (成龙)那样 haha huhu?说着说着就比划了起来 。又如在美国的很多教授眼中,中国留学生刻苦努力,擅长考试,高分低能,不善表达,不爱提问等 。
在上海求学成家立业近20年,每每碰到别人问及我的家乡,你们(陕西)家乡是住窑洞吗?还围羊肚肚毛巾吗?你的普通话怎么还可以,能分开前鼻音和后鼻音?刚开始我还不烦其烦得解释,普及陕西地貌、文化、自然、风俗,一次次下来,后来实在是没有耐心了 。
给研究生上《媒体文化与批评》课时,有学生选择了地域媒体形象及刻板印象这一话题,河南的学生做报告时,那叫个委屈呀,不招河南学生啊,偷井盖的都是河南人啊-----简单比窦娥还冤,真让我们这些好师生鸣不平 。
每次的讨论热烈异常,欲罢不能,拖堂拖到被下节课的老师赶走 。河南籍学生的刻板印象控诉会,引起了其它学生的共鸣,又讲起了他们的被刻板印象化,有理有据,有声有色,讲道理摆事实,个人的经历,网络的万象,真让人义愤填膺 。最后会达成共识,刻板印象害死人,我们要为消除它而努力,在日常生活做起,从我做起,从一个媒体的把关人做起 。
刻板印象的危害显而易见,小可引起误会,中则拆散姻缘,大会引起种族纠纷 。(参见另一问答)
关于性别的刻板印象,有兴趣的伙伴可以参考拙著《性别 广告 文化——跨文化视角下女性广告的多维考察》
刻板印象一直是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社会认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刻板印象是Lipmann1992年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进行社会分类,形成的关于某类人的固定印象,普遍认为它与某种特征或行为有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