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查查和天眼查区别哪个好 企查查和天眼查哪个效果好( 二 )


实际上 , 在2016年初 , 国内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曾多达四十多家 , 此后行业开始分化 , 并逐渐发展成天眼查、企查查、启信宝“三足鼎立”的局面 。
但相比个人征信市场号称有千亿市场规模 , 国内的企业征信市场规模不足百亿 。甚至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17年我国信用服务市场规模仅为37.3亿元 。
一位征信行业从业者徐然告诉燃财经 , 企业征信本身是一个小众市场 , 这个小众市场又分为企业信用评级、企业大数据公司、企业信息查询等几个维度 。仅企业信用领域,国内持企业征信牌照的公司就达130多家,企业大数据公司更是为数众多 。这样来看 , 留给企业信息查询这个细分领域的市场少之又少 。
“绝大多数企业征信持牌企业都是做B端业务,就连作为美国三大征信巨头之一的益博睿征信公司在中国扎根十几年后,目前在中国一年的营业额也就一两个亿 。B端的竞争非常激烈 。”徐然说 。
而目前随着B端竞争的加剧,此前靠B端业务进行商业化的商业信息查询平台,也需要考虑差异化的方式 。
争夺C端市场在商业信息查询这个小众的市场里 , 各公司的商业模式差别并不大 。所有商业信息查询公司均是通过爬虫技术在公开网站爬取商业信息,然后进行分析加工,形成商业信息报告对外出售 。数据来源、技术模式、商业变现方式、客户群体均呈现同质化状态 。这意味着,竞争在进一步加剧 。
2018年,这场竞争开始进入白热化 。
2018年初,媒体在报道中称,天眼查收录了全国超1.4亿家社会实体信息(公司、社会组织、律所等),包含上市信息、企业背景、企业发展、司法风险、经营风险、经营状况、知识产权等80种数据维度 。而彼时百度统计,天眼查用户已经超过1亿 。
当时天眼查已经形成两条收入线:C端收入主要是会员费形式,用户充值后可查看详细搜索结果,包括企业联系方式等信息;在B端则多为大客户定制或者接口调用费 。天眼查称,其C端占比略大,而B端的代表性客户有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KPMG毕马威)以及互联网中的58赶集等,大客户客单价在几百万元 。
柳超称,这些数据采集自开放和共享的政府公共数据 , 覆盖2000多个数据源网站,然后再经历数据清洗、数据聚合、数据建模等流程,包含数千项数据指标与上万个数据模型,最后可视化的呈现出来 。
此前曾主要依靠B端带来收入的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又发现了一座宝藏——C端付费用户 。
获得C端市场,最好的方式便是打广告 。
也正是此时,天眼查、企查查和启信宝的商业广告开始霸占各大城市地铁广告位、电梯广告位 。

天眼查在地铁里的户外广告
在起诉文件中,天眼查运营公司北京金堤公司称,其于2014年11月首创“查公司 , 查老板,查关系”这句广告语,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各地城市,投入了近2亿的资金,进行大范围宣传和推广 。
而在企查查以往的报道中称,其在全国28座城市投放了楼宇广告、地铁广告,整合多媒体资源头条、抖音、网红等投放 。2019年,企查查还与新潮传媒合作,在全国100座城市的新潮电梯电视上上演了霸屏广告 。


天眼查和企查查的广告对比
尽管启信宝的广告投放数据并未公开,但燃财经发现其同样在地铁、楼宇等广告位进行了大量投放 。而且依靠背后公司的“全能名片王”等产品的带动,也获得了一波用户 。
广告投入的竞争得益于C端市场对商业数据的需求加大 。实际上 , 随着新经济公司出现 , C端用户在求职、业务推销、商业合作等等场景下均对此有较高需求 。
然而,这种模式也引发一些质疑 。此前,有公司因名誉纠纷将企查查告上法庭 , 原因是企查查因数据错误擅自添加“疑似实际控制人”、“自身风险1条”等警示信息 , 放大了错误信息的负面影响 。
还有媒体报道称,天眼查、企查查等将企业电话甚至公司法人的手机号放在显眼位置,让一些公司法人遭遇电话骚扰 。互联网上还有声称可以处理天眼查等平台上判决文书的信息 , 并且按照处理难度的不等给出不同的价格 , 价格在几千元不等 。对此,天眼查回应称 , 平台上不存在任何付费删除数据的业务,内部也不存在漏洞 。
这些质疑并不影响“三查”用户的快速扩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