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知是碧螺春


闻香知是碧螺春

文章插图
梅盛每称香雪海,茶尖争说碧螺春 。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的名号早已妇孺皆知 。其实碧螺春还有个吓煞人香的别名,道的是千年前一位游山尼姑闻到茶香后脱口而出的一声赞叹 。民间也流传着佛动心这个名号,似乎也能理解成,连修佛之辈都能被它动了凡心?
穿过太湖湖畔的熏风,踏过洞庭东山的绿意,似赴一场老友的年度邀约,我们又一次见到了极致鲜嫩的洞庭碧螺春,
其实,99%的人喝到的都不是真正的碧螺春 。正如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曾提到的:苏州长州生洞庭山 。碧螺春自古只产于苏州市吴中区洞庭山的东西两山,且因产量稀少,因此曾专供清宫皇室享用,备受康熙帝喜爱 。
浮生集的碧螺春则是来自东山半岛,这里是洞庭碧螺春的核心产区 。从第一缕春风划破冬日的静寂开始,枇杷、杨梅、桔子……悉数登场,按照自然安排好的巧妙规律开花结果,一年四季芳香弥漫,都被茶树吸收进去,使得这里的茶叶有着别处求而不得的果香 。
茶农喜欢将花果树交叉错落地种植,对比万亩茶园般单一物种带来的水土流失,多样的种植品种也让土壤中孕育了不同的有机物,滋养了茶树,增强了茶树抗病虫的能力,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频率 。
【闻香知是碧螺春】茶树从栽培学角度讲分两类:群体种和无性系品种 。群体种是自然两性杂交,以种子繁育后代 。所以长出来的茶树都各自有特点,茶叶的大小也不一样;无性系品种多数是选育出来的品种,采用扦插繁育、无土栽培等种植方式,商品化程度高 。浮生集选的是本地碧螺春群体种,这种原始本味的茶种发芽晚,大约在清明节前的几天才开始采摘,静下心来,不浮躁地吐露着嫩叶 。
每到碧螺春采茶集,浮生集都会放下手头的工作,飞也似的赶到苏州东山,在最有经验的茶农家蹲点,从清晨五点开始,采下一芽一叶,人工捡剔,丢掉鱼叶和不合格的芽叶,只留下1.5-1.8cm完整无损的鲜嫩芽头 。制作一斤干茶需要至少6-8万个芽头,大约一斤鲜叶才能换得三两干茶 。万里挑一,才能翩然赴你的约 。
碧螺春的香离不开炒制 。当天摘下的嫩叶,当天炒制完毕 。坚持用木柴热锅,先烧到四百多度,再回落至三百度,方能将鲜叶下锅 。炒制时,手不离锅,锅不离茶,快速提升茶的香味和浓度 。
杀青、揉捻、搓团显毫、一气呵成,是至今仍然全产区保留手工制作的炒青绿茶 。好的师傅,凭着对年的经验和手感,可以清楚的知道,幼嫩的芽尖在锅里的状态,从而控制自己的手法,让一片树叶子,通过双手,变成带来惊人愉悦感的碧螺春,这是技术,更是茶的艺术 。至于带着手套炒茶的,只能说看看就好 。
成品的碧螺春成品条索纤细、卷曲成螺,满身披毫,素有一嫩三鲜的称呼 。
嫩的是茶叶,鲜的是香气、味道和茶汤,香气鲜嫩、味道鲜醇,茶汤鲜明,一如江南嫩掉舌头的美食 。
冲泡时,不必放太多茶叶,反倒会有苦味;水温也不必太高,90度左右即可 。就让缱绻的茶叶在热水中舒展筋骨,汤色碧绿清澈,叶底鲜嫩明媚,像是江南雾雨中的一叶扁舟,悠然前行 。
好的碧螺春喝下去,一口舌底甘甜,再品花果香气顺着喉舌直入心间,仿佛周身环绕着雨意芳菲山林果木,清新悠扬,又如润如酥的小雨,朗朗心田 。
浮生若茶,甘苦一念 。洞庭碧螺春茶自东山长出,一口入喉,香味却远远蔓延到如画的江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