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说

夺,现代常用义为抢夺、争夺、劫夺……此义古代已有使用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但是,“夺”在古代还有个常用义,且为其本义,则鲜为人知,甚至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渐渐生疏 。  《说文》:“奪(夺),手持隹失之也 。”段注:“手持隹失之也 。引申为凡失去物之称 。凡手中遗落物当作此字,今乃用‘脱’为之 。而用‘夺’为争敚字,相承久矣 。……(奪)从又奞 。又,手也 。持隹而奞 。少纵卽逝也 。”   又《说文》:“敚,强取也 。”段注:“强取也 。此是争敚正字 。后人假‘夺’为‘敚’,‘夺’行而‘敚’废矣 。”   又《说文》:“脱,消肉臞也 。从肉兑声 。”段注:“消肉之臞,臞之甚者也 。今俗语谓瘦太甚者曰脱形,言其形象如解蜕也 。此义少有用者 。……遗失之义当用夺 。奞部曰 。‘奪(夺),手持隹失之也 。’”   以上3个字的关系大致可以见图表 。(注:由于表格内容无法正常显示,请查看PDF格式 。)   其中的主要关系是:“夺”取代“敚”表示争夺义,而“夺”原有的脱失义后趋向用“脱”(校勘学中文字缺失称“夺文”,也称“脱文”,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当我们阅读古籍遇见“夺”字时,要留意其中有一些还用着本义——脱失 。古来释医书者时有误释者 。  《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背者胷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 。腰者肾之府,转揺不能,肾将惫矣 。”“将夺”,就是“将脱” 。  《素问·大奇论》:“脉至如火新燃,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 。”“予夺”,就是“予脱” 。  《素问·脉要精微论》:“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 。”王冰注:“神与气俱衰也 。”续文:“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王冰注:“神与气俱强也 。”王冰以“衰”解释“夺”,以“强”解释“不夺”,理解是正确的 。21nx.com   《素问·通评虚实论》:“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王冰注:“夺,谓精气减少,如夺去也 。”“如夺去”三字,可能属于误解 。同句《太素·虚实脉诊》杨上善注:“风寒暑湿客身盛满为实,五藏精气夺失为虚也 。”这里的“夺失”应该就是“脱失” 。  《素问·平人气象论》:“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王冰注:“发如夺索,犹蛇之走 。辟辟如弹石,言促又坚也 。”《太素·五藏脉诊》杨上善注本句谓:“肾之石脉来,指下如索,一头系之,彼头控之,索夺而去,如以弹石弹指辟辟之状,是肾之死脉候也 。”二说似乎得其真义 。而《难经·十五难》相似句:“来如解索,去如弹石,曰死 。”“夺索”作“解索”,恰与“脱索”相近 。但明代吴昆注本句则谓:“两人争夺其索,引长而坚劲也 。”死肾脉来,理应应指无力,稍现即逝,恰如绳索滑脱 。以“争夺”解之,失之远矣 。  《素问·脉要精微论》:“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 。”王冰注:“若言音微细,声断不续,甚夺其气乃如是也 。”夺气就是脱气 。“甚夺其气”,解释也不太妥当 。  《素问·营卫生会》:“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人卫社十二五规划教材《内经讲义》释:“夺,劫夺、损耗 。”夺血就是脱血,夺汗就是脱汗 。以“劫夺、损耗”释之,应该是未得正解 。  《素问》中也有用“脱”的,但较少 。如《素问·玉版論要》:“色夭面脱,不治,百日尽已 。”而《灵枢经》恰恰相反,用“脱”的情况明显增多(到《伤寒》《金匮》诸书就几乎不用“夺”,只用“脱”了) 。  如《灵枢经·血络论》:“岐伯曰:脉气盛而血虚者,刺之则脱气,脱气则仆 。”《太素·量胳刺》杨上善注:“脉中气多血少,血持于气,刺之气血俱出,其血先虚而复脱气,气血俱夺,故仆也 。”有意思的是,《太素》杨上善注把经文中血虚基础上的脱气概括为“气血俱夺” 。  又《灵枢经·营卫生会》:“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 。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太素·营卫气别》杨上善注:“营卫者人之至精之气,然精非气也;血者神明之气,而神非血也:故比之□水气无异也 。脱血亦死,脱气亦死,故有两死也;有血亦生,有气亦生,随有一即生,故无两生也 。”本例杨注又反之,把经文中的“夺”替换为“脱” 。此二例“脱”与“夺”混用,这说明在杨氏文字应用中,两个字是一回事 。  要之,在古医书中出现的“夺”字,有不少应该解释为“脱” 。比较典型的中医短语是:夺气、夺血、夺汗、精气夺、夺色……这些短语中的“夺”都是“脱”义,而不能解释为“被劫夺”之类 。(沈澍农)【夺:中医古籍疑难字词解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