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浮华若梦什么意思 浮华若梦什么意思( 二 )


继承了唐代立秋诗的悲凉,宋代诗词中不乏有“穷销壮岁功名志,病过新秋赏咏时 。自古世间如意少,天公宁肯为君私”以及“风声雨气凉秋夜,世故时情病客心”这般感慨人生不易的诗作,然宋代在表达这一节气时,常常表露出对家国社稷的担忧,赋予了立秋诗词多重意义 。“乍冷秋应近,无眠句又成 。愁多推不去,头白更忧兵 。”(周紫芝《立秋前三日夜雨》)自身的困顿也不敌那时局的动荡牵动文人的心,他在此就道出了自己一片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 。宋代是最重视文人的一代,文人士子们都拥有报国为民的一腔热血,奈何身逢乱世,金兵肆虐,民不聊生,文人们将自己的切身经历投入到了诗词的创作之中 。叶梦得发出“安得仓箱盈百万,少令天下足军储”的感慨,此时此刻他多么希望自己拥有万贯家财,能够为朝廷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立秋诗词经唐代发展至宋代其用语趋于世俗化,在审美上追求平淡美,如:“今日自须欣喜,明朝池上秋风 。听雨如听古乐,得书似得良朋 。”这样言辞平易的语言与宋代文人至柔的创作情怀相契合,也是唐诗极度绚烂后的突破 。宋代世俗文化兴盛,文人在语言的创作上更加迎合市民阶级,与雅词丽语的应制之作相比,这种没有物化的形态更得人心 。文人沈说就不加粉饰地写出了自己在立秋时节的所见所感:“昨日午时秋,西风夜转头 。吹来溪外雨,藏却树间楼 。暝带栖鸦色,凉催客燕愁 。一樽吟未了,衰鬓早飕飕 。”(《立秋》)这是诗人通过感官的直接感受,是他在立秋日所体会到的独特韵味 。诗人在立秋之际,观景之衰态,叹人生之不如意,自是满目悲凉,唯有顺应自然发展之势,才能求得精神的超脱 。
唐宋之后的立秋诗词在风格和题材上基本定型,后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续立秋的风韵 。文人的情绪与自然的悲凉之气相应,他们将时节中体会到的千般滋味洋溢在诗词之中 。多情的明代才女夏云英诉出了在立秋时的心境:“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立秋》)秋雨伴随着秋风到来,诗人待在点有沉香的闺阁之中,静看秋景 。这首诗勾勒出了一幅初秋生活的恬淡小景,虽然文中未言愁情,但望着那黯然失色的景象,那股忧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清代诗人施闰章的《舟中立秋》表达出了步入衰秋的苦涩心情和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垂老”“阴云”“急雨”“乱”,这些字眼无不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阴雨和纷乱,草木的凋零象征着壮盛之期的逝去,人在暮年,眼看国家动荡,却又无能为力,诗人不由为此感到深深地怅惘 。清计东的《宣府逢立秋》写出了立秋的壮阔之美:“秋气吾所爱,边城太早寒 。披裘三伏惯,拥被五更残 。风自长城落,天连大漠宽 。摩霄羡鹰隼,健翮尔飞搏 。”诗人笔下的文字是秋的本真之美,明丽清朗,雄浑壮阔,赋予了立秋振奋人心的魅力 。在认清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应以积极地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万般不易,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 。
明人王廷相在《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中指出:“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此诗之大致也 。”古诗词中意象的运用不仅能表现出诗人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感受,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美感,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亦可以演变为一种特定的标志 。就立秋而言,梧桐与它有着不解之缘 。据说,梧桐树会在立秋日落下第一片叶子,因此人们就将梧桐叶的坠落视为秋天的开始,清代园艺学家陈淏子《花镜》曰:“立秋是何时,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 。”据统计,梧桐这一意象在宋代立秋诗词中出现了十三次,《全唐诗》所涉及的立秋诗词中也有两处提及到梧桐 。梧桐是感情树,春悲秋愁,最能解人意 。宋代诗人武衍在《立秋夕》一诗中描绘出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水花香弄晚风清,闲立梧桐看月生 。夜漏向深秋始觉,一天星湿露华明 。”月下梧桐,更添凄凉之感 。即便有那花的香气和清凉的晚风,也掩盖不住那一丝忧戚 。在这些诗词中梧桐几乎成了悲秋、孤寂、落寞等情绪的象征 。诗人刘翰在《立秋》中就写到:“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清晨醒来,看到梧桐叶落满地,就知道秋天已如约而至 。王镃的《立秋》中写:“西风吹绉碧纱衣,金井梧桐昨夜飞 。自汲井花调药罢,却簪秋叶满头归 。”在秋风吹拂下,梧桐叶落,曾几何时,它也是往昔树上那一抹骄傲的绿意 。承载了文人众多悲绪和愁情的梧桐,怎甘就此衰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