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 二 )


“彻”,甲骨文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 *** 用手撤去炊具 。这里用的是原意 。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这是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句 。朱熹解读说:“相,助也 。辟公,诸侯也 。穆穆,深远之意,天子之容也 。此雍诗之辞,孔子引之,言三家之堂非有此事,亦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乎?讥其无知妄作,以取僭窃之罪 。”
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
“易”,粗读之下容易理解成“简易”“简单”,其实是治理的意思,这里引申为有关丧葬的礼节仪式办理得很周到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应该是谦和、平易的意思 。《礼记·檀弓上》:“子路曰:‘吾闻诸夫子: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 。’”,杨伯峻先生认为这可以看做对“丧,与其易也,宁戚”一句的最早解释,所以这里的“易”可以翻译为“仪文周到” 。

孰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
这一则到底该如何理解,我们一般认为,孔子是说,夷狄(文化落后的国家)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要这样理解,孔子是在强调儒家的“夷夏之防”观念,“诸夏”有礼乐文明的传统,即使没有君主,也比虽有君主但没有礼乐的“夷狄”要好 。这种民族主义的观念,我们现代人当然要批判,而且还有一个疑问,“诸夏”怎么会没有君主呢?
这就有另一种解释,中原地区的诸侯各国,虽然有礼乐,但大家都不遵守,处处都在违背礼 。所以孔子感叹说,夷狄这些外族,虽然他们没有礼乐教化,但是他们还有君主,对于君主还能够忠诚恭敬 。而在中国,诸侯们都已经目无君主了 。所以,这个“诸夏之亡”,是目无君主,不是说真的没有君主 。这就是孔子多次感叹的“礼崩乐坏” 。
朱熹的《论语集注》是认同这种观点的:“夷狄且有君长,不如诸夏之僭乱,反无上下之分也 。”
【孰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 是可忍孰不可忍什么意思】杨遇夫先生在《论语疏证》里有另一种解释,他说“夷狄之有君”指楚庄王、吴王阖庐等贤明之君,意思是说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