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东学党起义是怎么回事?朝鲜东学党起义为何导致中日战争( 四 )


1894年1月10日,东学党领袖全琫准率领农民军队在全罗道古阜郡举行起义,反抗当地郡守赵秉甲的压迫,课本上提到的“东学党起义”正式爆发 。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4月28日,全琫准的起义军攻下重镇全州 。攻占全州后,起义军准备进攻首都汉城 。朝鲜王朝大震,武力镇压失败,朝廷一方面派人去和起义军议和,6月10日,在朝廷同意了起义军提出的包括严惩贪官污吏、烧毁奴婢文契等12项要求后,双方签订了《全州和约》,起义军后撤兵 。
但同时,朝鲜王朝还向宗主国清朝求救,清军的介入对镇压朝鲜农民起义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因为当时朝鲜朝廷与起义军已经议和 。但清军的介入,为日本出兵朝鲜提供了借口,最终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再之后的历史大家应该就很熟悉了 。
那“东学党”后来怎么样呢?“东学党”是反日的,控制了朝鲜的日本人自然不可能容忍,1894年10月12日,东学党再次起义,人数20万,遭日军和朝鲜官军镇压 。,截止至1895年3月29日,基本被平定 。
这次镇压是很血腥的,这是朝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据估计有30—40万起义者及其眷属被朝鲜统治者和日本军杀害(朝鲜总人口也就2000万的样子),其中日军大本营在1894年10月27日下达了对东学党“无条件杀戮”的命令,杀得朝鲜八道一片血雨腥风 。
1894年12月被逮捕押送到汉城府的全琫准
此事我国政府一般称为“东学党起义”,而当时的朝鲜地主阶级和朝鲜朝廷,则将东学党人视作中国历史上的黄巾军、白莲教等“异端”,蔑称为“东徒”、“东匪”,但随着时光推移,由于东学党“反日”,所以后期民族主义情绪较高的朝鲜和韩国两国政府对此评价都开始变高,现在朝鲜政府称为“甲午农民战争”,而韩国多称“东学农民运动”或“甲午东学乱”(韩国国史教科书直到1965年仍将甲午农民战争称为“东学乱”,但1970年后就改以“东学农民运动”或“东学革命”) 。
朝鲜政府发行的纪念甲午农民战争(东学党起义)的邮票
如何评价“东学党起义”呢?首先,毋庸置疑,导致此次起义的根源当然是当时朝鲜下层民不聊生 。
“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盘佳肴万姓膏 。烛泪落时民泪落,歌声高处怨声高”——当时朝鲜民谣 。
如同甲午农民战争的一位领导者吴知泳的描述 。“凡此种种,万民涂炭,村村哭声连天,人人怨声载道,八道(朝鲜行政区划,将全国分为八个道)民心惶惶 。两班(朝鲜贵族)官吏以至富豪,既鱼肉百姓,民恶能不以为敌?!彼之生存,全仗百姓,何故置吾民于死地?故百姓日夜盼国亡,有言必称亡国,曰:‘此朝必亡,非亡不可,何不早亡?’”
但由于朝鲜的特殊情况(儒家信条极为浓厚,王室威望很高,一般民众也只是愤怒贪官,而尊崇王室),“东学党”并不像中国历史上一些起义一样,直接说要改朝换代,而是有种类似“清君侧”的忠君保国思想 。
朝鲜王室一般仍受民众尊崇
1894年4月, 农民军以茂长为根据地,全奉准、孙化中、金开南等发布了《茂长倡义文》,阐明了农民军起义的目的:
“今之为臣,不思保国,徒窃禄位掩蔽聪明,阿意敬容,忠谏之士,谓之妖言,正直之人,谓之非徒,内无辅国之才,外多虐民之官司, ……吾徒虽草野遗民,食君之土,服君之衣,不可坐视,国家之危,而八路同心,亿兆询义,今举议旗,以保国安民,为死生之誓 。”
而同时,“东学党”还是朝鲜民族矛盾加剧后的表现,“东学党”多次围攻基督教教堂,并提出“反基督教”的檄文,而后期日本人势力庞大之后,日本侵略势力成为这些农民军的主要对手,比如第二次甲午农民战争后,全奉准向全罗道监司朴济顺发送的信中称,“……况兹国有艰患,岂敢以外饬内诱,容息于天日下,下瞬之命战?日寇动兵,逼我君父,扰我民黎,人忍说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