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名篇《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这首五言律诗是李白乘船首出蜀地到目的地楚地一游 。常居山中遮望眼 。经巴渝、三峡、到荆门山外 。叠叠嶂嶂 。忽入茫茫平野之地 。那心情可想多么的澎拜激荡 。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这两句交待首次初游目的地、路线、交通工具。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短短几字就摄下几十帧壮丽景观 。千嶂峰峦、层层叠? 。茫茫原野 。滚滚长江 。大浪淘沙 。那景象壮观气势恢弘 。而点晴之笔‘随’字把静态的‘山’化为动态化 。不是船行水东而山隐 。而是‘山’走‘平野’现 。江入大荒流的‘入’字‘大’字 。一柔一刚正写照了诗人视域顿而阔然的心情 。一‘随’一‘入’给人呈现了三维动画美景 。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写船过荆门山白天激荡的心灵还在震颤 。月下该平复一下小酌休憩 。可是这么壮丽的景色怎能不兴奋 。静静的江面上飞投一轮明镜依然描写动静之壮美 。夜美晨更美 。氤氲霞蔚 。像海市蜃楼一样仙境玄美 。暗喻作者象仙人一样境界生活 。十分惬意 。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水是故乡水情是家乡情 。心情平复下来静思 。虽远游他乡但终归还是故乡的水送别他行舟万里 。远游楚地 。心念故乡感恩乡情!
这首诗从字面上没有‘送别’之意 。所以有一部分人认为标题“送别”两字可能是误传、误抄、误刻应该删除 。尤以清朝《唐诗别裁》的沈德潜主张删去二字 。以此来推也说的过去 。但依本人对此诗的理解剖析还是不能删除 。如果去除“送别”二字 。从题目上就感觉平平淡淡天气势可言 。试想《渡荆门》与《渡荆门送别》怎能相提并论呢!
一直以来对李白的故乡地出生地有所争议 。但李白的该五言律诗的最后两句有所提示 。我以为‘仍怜故乡水’故乡在每个人的心里或许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出生生活的地方 。这从侧面看点出了李白的故乡地 。
这首五言律诗意境深远广阔、气势磅礴、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确是一首可读、可诵、可乐之诗
其他观点: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时写的诗 。这是一首气势磅礴、想象瑰丽的五言律诗 。尤其中间两联 。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名篇《渡荆门送别》?

文章插图
诗题《渡荆门送别》 。因为诗中没有明显提到送别的意思 。所以有人认为“送别”二字是多余的 。
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意 。题中二字可删 。”明末唐汝询也疑“送别”二字是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
今人马茂元先生认为 。“送别”是指故乡的江水送别李白 。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
荆门 。山名 。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与北岸虎牙三对峙 。地势险要 。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
从 。至 。向 。
楚国 。指湖北一带 。春秋时期属楚国 。
从蜀地乘船来到了遥远的荆门山 。从此踏上漫游楚地的旅程 。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名篇《渡荆门送别》?

文章插图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
江 。长江 。
大荒 。辽阔的原野 。与上句“平野”互文 。
群山随着辽阔的原野的出现 。渐渐远去消失 。长江汇入广阔的原野 。自在奔流 。
诗人乘船出蜀 。渡过荆门山后 。长江两岸的山逐渐消失了 。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侵入视野 。
本来 。动的是诗人 。而群山跟原野是静的 。但是 。李白用“随”、“尽”二字 。让群山和原野动起来了 。群山随着原野的侵入渐渐消失 。原野在李白面前展现辽阔的视野 。
这样一来 。李白变成了静观者 。仿佛一切变换都在诗人心中 。展现了李白包举宇内的博大胸怀 。
李白的胸中 。囊括了这广阔的原野 。群山消隐 。大江在其上自在奔流 。这壮阔的景象充满了一种豪情万丈的力量 。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
天镜 。指水中明月之影 。明月映入江水 。如同飞下的天镜 。
海楼 。海市蜃楼 。旧说海市蜃楼是蜃(大蛤)吁气产生的 。故称海市蜃楼 。但是在荆门山是看不到海市蜃楼的 。所以这里是借指江上云霞变换出美丽的景象 。
明月倒映在江水之中 。仿佛是从天上飞下来的镜子 。云霞缭绕 。变换出一个个飘渺奇幻的景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