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战争史“十大名关”第一山海关,第二关潼关是怎样的情况?( 二 )


文章插图
山海关位于距离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心15公里的地方 。也是明长城唯一与大海相交汇的地方 。山海关北靠燕山 。南接渤海 。是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的连接处 。也是两大平原之间最狭窄的地方 。可以说“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因为山海关扼守辽西走廊 。为抵御东北来敌的重要屏障 。在古代 。从华北平原去往东北有三条路:1、卢龙道:穿越卢龙口(今喜峰口) 。再经凌源、大凌河、朝阳 。到达辽河流域 。2、古北口道:从北京出发 。经过顺义、密云 。到达古北口 。然后渡过滦河 。到达平泉 。再穿过巴林左旗 。最后到达松嫩平原 。3、傍海道(即辽西走廊):沿着辽西山地和渤海之间非常狭窄而又细长的平地前进 。途经秦皇岛、绥中、葫芦岛等地区 。前两条路皆沿河谷而行 。又要在辽西山地的崇山峻岭之间不停穿梭 。不便通行 。唯有傍海道是平地 。比较好走 。但在辽之前 。此道常年海侵 。地表积水严重 。“浅不通车马 。深不载舟楫” 。只能等到冬天积水结冰时 。才可以通过 。辽建国后 。侵占燕云十六州 。辽西已成辽国腹地 。辽国开始在辽西开荒建城 。开拓通道 。《旧五代史》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癸卯 。帝与皇太后李氏俱北行 。过蓟州、平州至榆关沙塞之地 。又行七八日至锦州 。又行数十程 。渡辽水至黄龙府 。即契丹所命安置之地” 。这记载的是辽国押解晋出帝石重贵流放到东北的过程 。走的就是辽西走廊 。这说明辽西走廊在辽就己开通 。参加金太宗完颜晟登极大典的北宋许亢宗写的《奉使行程录》中记载“由榆关东北傍海行 。经迁州(山海关附近)八十里至莱州(绥中前卫) 。八十里至隰州(兴城东关驿) 。八十里至桃花岛(兴城菊花岛) 。一百里至红花务(连山高桥附近) 。九十里至锦州 。八十里至刘家庄石山站附近) 。经由十三山下 。一百里至显州(北镇)” 。1184年 。金世宗完颜雍从燕京出发 。经过辽西走廊各州县到达了会宁府 。此时辽西走廊尽皆治桥修道 。路况大好 。这也使辽西走廊成为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最便捷所通路 。在明代 。朝庭加深了对辽西走廊的控制 。先后建立山海关、宁远等要塞 。也就是说 。当东北敌人从辽西走廊攻进来时 。有锦州与葫芦岛防卫 。当这锦州和葫芦岛两处防线均告破后 。就只剩下山海关这一处防御了 。这也是山海关地理位置的重要之处 。
建筑情况

我国古代战争史“十大名关”第一山海关,第二关潼关是怎样的情况?

文章插图
山海关的城池是一座周长为四千米的小城 。与长城相连 。其“以城为关” 。由关城、城门、瓮城、东、西罗城、南北翼城 。其中许多城楼因年代久远而消失了 。戚继光出任蓟州总兵时把陆上长城牵引入海 。修建入海长城(即老龙头) 。
主城城墙高14米 。厚7米 。内部用土筑 。外面再用砖包砌 。共有城门四座 。东称“镇东门” 。西称“迎恩门” 。南称“望洋门” 。北称“威远门” 。其中东门有“天下第一关”的匾额 。12米高的城门台上有高13米、东西宽10.1米、南北长19.7米箭楼格式的城楼 。楼分两层 。第一层高5.7米 。第二层高8米 。
四座城门外皆有瓮城(现仅存东门瓮城) 。其周长为318米 。门向南开 。西面墙长85米 。北墙长83米 。东墙长72米 。南墙长77米 。城高为13米 。瓮城墙上宽度 。西为15米 。东为9.7米 。
东罗城在东城门外 。东侧与东城墙相连 。东罗城是为了确保山海关主城不受攻击 。构成彼此呼应、重关锁隘的防御布局 。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修建的 。东罗城东南、东北转角各设角台 。上建敌楼 。东罗城奴南北二水门 。东北南三面护城河环卫 。
西罗城己毀 。无从考察 。据《临榆县志》上所记载:“西罗城 。傅大城之西关外 。明崇祯十六年 。巡抚朱国栋请建 。工未毕 。通改革中止 。门一 。在城西 。曰‘洪宸’ 。城未建时 。即有拱宸楼 。不知何年始建 。” 。
南北翼城位于关城南、北二里处 。建筑形制相同 。《临榆县志》载:南北翼城城墙高二丈有奇 。周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 。城南北各有一门 。是明巡抚杨嗣昌所建 。
东城的防御最严密 。由南至北建有靖边楼、牧营楼、镇东楼、临闾楼和威远堂等城堡和大大小小的敌台、烽火台 。整个山海关组成了以主城为中心 。瓮城与翼城为辅助的防御体系 。
其他观点:
山海关 。又称榆关、渝关、临闾关 。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千米处 。是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 。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 。素有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有“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 。京师之保障”之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