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喜欢看抖音中“鸡汤”内容的都是些什么人呀?


鸡汤文 被称为语言艺术 在短视频 。公众号 朋友圈,社交媒体没有如此泛滥的时代 。心灵鸡汤原意是带有精神安慰作用、抚慰受伤心灵,具有鼓励 。励志,净化心灵的作用 。内容是对世界较为乐观的认识或者行动指向的文字内容 。当然现在也有可能是图片啥的
网上搜索了相关词条后发现 。原来它的起源还有一个小故事 。它起源于60年代 。一个名叫杰克.坎菲尔德的美国人从哈佛大学毕业后当上了中学老师 。平凡度日 。直到欠债十四万美元 。每天靠面条过日子 。45岁生日时 。他用一张大纸画了一张万元大钞挂在墙上 。盯着看 。再后来因此而受到启示 。决定开始 做个励志书作家 。第一本书写好后 。大约100个励志小故事 。起书名时他想起奶奶熬鸡汤给他治病的场景 。于是给书取名为《心灵鸡汤》 。后来 。陆续出版了多个版本的鸡汤系列 。催泪+励志的套路 。大受读者欢迎 。作者还由此上了《吉尼斯世界记录》 。
随着社交媒体的发达 。现在朋友圈越来越多的人或拿来主义 。或根据自己当下的心情自创一些励志的语句发布在朋友圈 。慢慢的 。鸡汤文开始成了一个稍带点戏谑和调侃意味的文体 。而其原有的励志功效在慢慢减弱 。甚至有些被我们称为“毒鸡汤” 。
针对我个人的数据观察 。对发鸡汤文的人群做一个粗略的统计和细分
用户性别:日常发鸡汤文的女性占了85%以上;
年龄:20-45不等;
学历:从初中到大学各占一定比例;
地域分布:一线城市到四线县城都有:
发文频率:从一周三条到一月三十条不等;
内容输出方式:有三种种最高频 。一种以转文某篇励志短文+个人摘录 。另一种以音频(多为励志歌曲)+个人内心感慨 。而另外一个则是 抖音截图加感慨
根据我对这些鸡汤文主人的熟悉程度 。将爱发此类字句的人的心理归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慨叹现境艰难 。对现实中所遇到的困境束手无策 。通过发鸡汤来激励自己的同时 。也暗示看众 。表达自己对生活保持的乐观坚强心境 。这是一类;
第二类:对现境相当满意 。认为生活和工作中任何难题都在自己掌握之中 。且在某些方面获得的成绩让自己相当满意 。通过发此类文展示自己的自信及美好的一面 。这为另一类;
【听 喜欢看抖音中“鸡汤”内容的都是些什么人呀?】第三类:以朋友圈销售不同产品的微商或不同行业的创业者为第三类;
第四类:无力改变现实寄希望别人能为她带来改变 。
第一类和第四类心理有些类似 。苦于对生命的认知不够 。生存技能不多也找不到方式和途径去突破 。这些困惑可能会伴随一生 。直到终老也找不出答案 。而对于她们自己转发的这些鸡汤文背后的实质 。也许她们自己都没能理解透彻 。所以 。这些字句 。既改变不了她们的行为 。也不能改变她们对生命的看法 。因为没有行动力 。这些个文字在她们眼里 。就只是几个汉字组成的字句 。时间久了 。就忘了 。
第二类 。在大众看来 。颇有些炫耀的意味 。晒幸福晒成就的代表族群 。这一类鸡汤部分是摘录某些名人的字句 。某些是个人心理有感而发 。看客需持客观积极的心态面对 。
第三类纯属营销手段 。是否高明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人家就是想卖点货 。还能有什么害人心理吗?
最后说说我个人面对这些鸡汤文时的心理 。
首先我的习惯是一个平时不看朋友圈的人 。除非有人艾特我帮助点赞或家庭成员的朋友圈我会特意点开去看 。另外平时如果工作需要需要分析某些行为会开放一段时间 。
另外 。年轻时候的我很讨厌在公开场合发表鸡汤文 。那时的我认为这些激励自己的东西放在心里 。然后去努力改变 。找到自己想要的就好 。为什么要宣之于众?也是在后来 。才慢慢理解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很多不容易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如果我不能包容别人的好与不好 。觉得累的是我 。而不是别人 。于是开始看淡这些在朋友圈发鸡汤文的行为 。
再来 。我开始研究那些习惯用短短一行字来表达背后诸多艰辛的励志故事 。把它当成一项技能来研究 。同时尝试与之交流 。从中学习其可取之处 。并把这种行为用来练习输出文字的某个方法 。
首先我觉得他们的年纪很轻 。见识较少 。很多时候他看到一篇鸡汤 。就觉得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比如总算长见识了这样的想法 。
第二就是显摆 。急于分享表明我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年轻人 。我把鸡汤都分享被朋友圈的人 。你们看我是有多爱生活 。多爱看书 。整个人都是正能量 。加油加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