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原创
为其像从 。
而用之伴 。
如之何棋 。
斯民而亡 。
木俏土俑 。
陪葬豕冢 。
制作俑像 。
用之殉葬 。
民有饥首 。
野有饿莩 。
始作俑者 。
其无后乎 。
秦公大墓 。
殉葬多人 。
残忍野蛮 。
毛骨悚然 。
谢谢 。
邀请问题 。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文章插图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文章插图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文章插图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这是个细思极恐的词 。
“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分开两部分解释 。
第一部分“始作俑者”说的用陶俑来殉葬 。始作就是说的第一个这么做的人 。
“其无后乎?”说的意思就是“难道他没有子孙后代吗?”
如果合起来就是“第一个用陶俑来殉葬的人 。其难道没有后代吗?” 。单纯的这样解读是很容易产生误解 。让人觉得孔子是在说你用陶俑糊弄祖先 。应该用活人 。这样解释是不对的 。所以理解的时候要结合当时的对话环境和历史来理解 。
“始作俑者”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 。是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时候的引用 。孟子引用的就是孔子的这句话“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孟子是在告诫梁惠王 。用人形的陶勇陪葬都让人深恶痛绝 。更应该体谅百姓 。实行仁政 。因为即使是人形的陶勇 。也是遵循奴隶社会用活人陪葬的风俗而来 。用人形陶俑说明还是崇拜活人陪葬 。是要被杜绝的 。
奴隶社会 。中国古代商朝就盛行“人殉” 。用活人陪葬 。有钱有势的用活人 。无权无势的奴隶或者平民就“束草为人”用草扎的人代替活人 。周代之后推行仁政 。改用陶俑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社会进步 。后世哪怕是暴君秦始皇也用的是陶俑而不是活人 。
而很多人误解孔子觉得这是骂人的 。其中宋代朱熹有注:“古之葬者 。束草为人以为从卫 。谓之刍灵 。略似人形而已 。中古易之以俑 。则有面目机发 。而大似人矣 。故孔子恶其不仁 。而言其必无后也 。”意思是说原来孔子主张“束草为人” 。而不赞成用俑 。因为一旦开了这个头 。就可能用活人来殉葬了 。
其实大家读《论语》就会发现 。孔子在《论语》里面经常骂人的 。比如“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骂季氏“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骂人的很多 。但是没有一例是以“乎”结尾的 。倒是带有“乎”的句子有很多 。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是反问句 。表示的是肯定 。
这就可以理解孔子说的那句“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表达的是对第一个用陶俑陪葬这个做法之人的肯定 。孔子认为对这种改活人为陶俑做法是对的 。那些用活人陪葬的才应该断子绝孙 。
其他观点:
这句话是孟子与梁惠王对话时说的 。理解这句话核心不是落在孔子说 。而是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中 。
一开始梁惠王向孟子说我愿意接受您的提导 。接着孟子开始说他的观点 。
第一句:杀人以梃与刃 。有以异乎?
用棒杀人和用刀杀人有没有区别?
这个很好理解 。我相信所有人都会认为没有区别 。因为都是伤人性命 。梁惠王也是这样说的 。
第二句:以刃与政 。有以异乎?
用刀杀人和用朝廷工具杀人有没有区别?
这一句话估计就开始引发争议了 。不过梁惠王说没有区别 。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文章插图
第三句:比较长就不引用了 。在第三句中出现:仲尼曰:‘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
其实后面还有一句: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古代有人殉制度 。秦武公死时 。初以人从死 。从死者六十六人 。秦穆公死时殉177人 。《黄鸟》就是讲述这件事情的 。
因为人殉太过于残酷 。很多人反对 。此时有人提议用人俑去替代活人 。这应该是一项进步 。为什么孟子说孔子十分反对呢?
你联系上下文不难得出结论 。
孔夫子的“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解释?

文章插图
因为做事不是看做了什么事 。而是看你的心 。孔子强调自身修养 。怎么自身修养?
孟子就以此为基础进行详细的说明 。他提出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