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是什么?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词作 。这篇诗作是一组 。一共分为三首 。这三首诗是白居易在67岁时的回忆之作 。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 。第二首是对杭州的怀念 。第三首是对苏州的向往 。三首诗词互相补充 。均展现江南的美景 。暗含自己在江南的政绩 。通过比喻、对比、对偶、反问四种修辞手法 。细致的描绘了江南的优美风光 。表达了白居易对祖国山河的赞颂与热爱 。对时光易逝 。生命慨然 。美好事物可想不可即的淡淡忧伤 。下面 。将从诗人创作背景、诗词修辞手法精析、诗词表达逻辑主题三个部分赏析 。
白居易《忆江南》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年)少年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年之久 。对社会有着清醒的意识 。怀有抱负的他十分上进 。时常“昼课赋 。夜课书 。间又课诗 。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 。手肘成胝 。”28岁的白乐天中进士 。30进官场 。37岁倡导新乐府运动 。改革唐代诗风 。取得优异成就 。43岁时逢两河藩镇叛乱 。率先上书捕杀凶手 。惨遭诬陷 。后被一贬再贬 。到偏僻的江西做个小官儿 。这次贬谪让白居易转变了人生教则 。他开始从早年的“兼济天下”转变为“独善其身”;50岁时遭朋党论陷害 。又被贬到杭州、苏州做刺史 。在苏杭为官时 。白居易大兴水利 。造福百姓 。深得民心;55岁时被召回京做官 。后半生的白居易时常与刘禹锡唱和 。饮酒弹琴、作诗向禅 。在67岁时 。回忆自己的前半生 。竟露出对苏杭的深刻思念 。写下《忆江南》三首 。

忆江南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是什么?

文章插图
《忆江南》三首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 。三首诗呈总分结构 。第一首总写对江南的回忆 。二三首分别写对杭州、苏州的回忆 。作者白居易按照先后顺序 。一一展开 。看似独立成篇 。实则又是一个整体 。通篇读下来 。便能深切地体会到 。身在洛阳的诗人 。回忆起十多年的往事 。竟饱含着深深地眷恋 。词牌名《忆江南》原名是《望江南》 。最初见于《教坊记》及敦煌曲子词 。后又称作《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异名 。而白居易改为《忆江南》 。一个“忆”字点名作者对江南的忆恋之情 。
第一首:写景如画 。画中有情 。爱江南之情溢于言表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在这第一首词中 。作者采用泛写的笔法 。总体概括江南美景 。全词简短五句 。首句便奠定感情基调说“江南好” 。这种好不是道听途说 。而是亲身经历 。故曰“风景旧曾谙” 。来点明自己对江南的喜爱 。
第二句说“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采用对偶互文的笔法 。描写了春天百花争奇斗艳 。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 。将阳光的温润和鲜花的鲜艳放在一起 。便给色彩添上了亮度;江河里的水是翠绿色的 。和煦的阳光、微凉的春风照拂着江南 。水波粼粼 。格外闪烁 。这里的阳光与江水本来不是同一色调 。却交织在一起 。是异色相称 。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 。是同色相烘染 。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 。是异色相映衬 。江花红、江水绿 。两者互为背景 。红者更红 。绿者更绿 。方才有白居易笔下“红胜火”“绿如蓝”的视觉体验 。
忆江南用了两种修辞手法是什么?

文章插图
第二首:情中有景 。动静结合 。忆杭州之情一往情深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第二首中 。白居易在第一句就直接表达了对杭州的最爱 。杭州美景繁多 。作者若想一一表述 。怕是十首诗词都表达不完整 。所以他选择了浙江潮和月中桂 。唐代诗人宋之问在《灵隐寺》中写道:
鹫岭郁岧峣 。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 。
诗中的浙江潮和月中桂便是杭州最有代表意义的景物 。《南部新书》中记载杭州灵隐寺多桂 。每年中秋节 。桂花子落 。众人来拾;《杭州图经》中记载钱塘江的潮水蔚为壮观 。每年中秋最为壮观 。而作者白居易可以在灵隐寺和大家一样寻找桂花子 。躺在亭子里便能看到钱塘江潮云涌壮丽 。
第二句“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以作者为主人公 。跟着他的行为四处移动 。“山寺”为静 。人群熙攘便动了起来 。“郡亭”为静 。人躺在里面就动了起来 。“月亮”为静 。人在寄予月亮拟人化 。便动了起来 。“桂花”为静 。诗人寻找桂子便动了起来 。整体下来 。我们便看到诗人采用动静结合的笔法 。一“寻”一“看”足以见得诗人在杭州时的闲适自然 。与民同乐的功绩 。而自然界中 。“寺庙”“桂花”“郡亭”“海潮”这些东西本来就是与自然一起的 。他们是可以世世代代无穷无尽的被人观赏的 。而自己只不过是短暂共处的人 。足以见得作者在其中蕴含的哲理——人生有穷尽 。宇宙无穷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