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总用到“婴儿”的比喻,要说明什么?( 二 )


“罪莫大于可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 。恒足矣 。”
欲望让我们成为物质的奴隶 。成为名利场中的牺牲品 。在老子看来 。对待物质欲望 。不是孜孜以求去满足它 。而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待它 。老子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虽有荣观 。燕处超然 。”这句话被苏东坡写进自己的文章里:
“夫所为求褔而辞祸者 。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 。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 。而去取之择交乎前 。则可乐者常少 。而可悲者常多 。是谓求祸而辞褔 。”
苏东坡说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 。避开灾祸 。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 。而灾祸却使人悲伤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 。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 。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 。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 。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 。这叫做求祸避福 。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欲望给人生带来的不自在和幻灭感 。

《道德经》总用到“婴儿”的比喻,要说明什么?

文章插图
老子开的第二个药方是“无为而无不为” 。所谓“无为而无不为” 。就是人们对待自然社会现象要顺其自然、听之任之 。不要人为地去干预它 。“为学日益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
老子是自然哲学家 。他对自然的观察是精致细微的 。他说 。你看那些闲花野草 。没有人培植它 。却长得枝繁叶茂;熊罴虎豹 。没有人喂养它 。却发育得肢体矫健 。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正是因为没有人力打扰 。才生长得自由自在 。呈现一派勃勃生机 。同样 。人生在世 。对世事也应该淡然置之、自然无为 。所以 。人生应该是这样:
“为无为 。事无事 。味无味 。大小 。多少 。报怨以德 。”
以无为而为 。以无事为事 。以无味为味 。以小为大 。以少为多 。以德报怨 。不计较个人的一己私利 。不让世俗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的恬淡心境 。自始至终保持自己得之于天地的精气 。这样就能达到“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 。回复到赤子婴儿的人生境界了 。
在今天看来 。老子的药方确实很苦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 。我们不能没有欲望 。更不能完全做到清静无为 。
但是 。人生总是要有一些哲学思考的 。假如我们能用老子的“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和“自然无为”的精神 。时刻提醒自己 。少一点不切实际的欲望 。多一些心灵宁静的思索 。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然后再上路 。无论是坦途大道还是满地荆棘 。我们都能发现人生与众不同的风景 。
其他观点:
“”婴儿”在道德经中的意思是项链 。“专气致柔 。能婴儿乎?”讲的是纺锤的形态非常的柔软 。能当做项链佩戴吗?“如婴儿之未孩”像项链头尾还未连接佩戴 。
其他观点:
不请自来 。万望海涵!
“婴儿”都有些什么特性?身体柔软、呼吸平和、思想纯朴 。我们通过《道德经》中提到的句子进行说明 。
原文句子:专气致柔 。能如婴儿乎?
古文今译:结聚精气以致柔顺 。能像婴儿的状态吗?
我的理解:结聚精气使身体柔顺 。就像婴儿一样的状态 。
我们知道 。人一旦有私心杂念的时候 。与人争执的时候 。或者想把什么东西私自据为己有的时候 。往往呼吸就乱了 。甚至于身体也会变得僵硬 。而导致精气散失 。
然而 。初生的婴儿心无杂念、精充气和 。我们应该尽量保持婴儿一样的状态 。要心境静定 。做事用心而不必过于操心 。经常能呼吸平顺、身体柔和 。
《道德经》总用到“婴儿”的比喻,要说明什么?

文章插图
原文句子:知其雄 。守其雌 。为天下蹊 。为天下蹊 。常德不离 。复归于婴儿 。
古文今译:深知雄强 。却安于雌柔 。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 。作为天下所遵循的蹊径 。常德就不会离失 。而回复到婴儿的状态 。
我的理解:“知其雄 。守其雌” 。就是要告诉我们 。首先要自己变得强大 。让国家变得强盛 。但并不因此而逞强好胜 。行事轻浮躁动 。我们知道自己很强大 。但持守雌的状态 。正如有个成语叫“外柔内刚” 。意思是外表柔和而内心刚正 。
天下的溪水因为处低的缘故 。所以才会水流汇集 。源远流长 。有道的人 。以“知雄守雌”作为所遵循的蹊径 。所以常德就不会离失 。而回复到像婴儿一般纯朴的状态 。只有真正像溪水一样放低姿态 。谦下处事 。才能成就更强大的自己 。从而保持长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