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总用到“婴儿”的比喻,要说明什么?


老子为什么要我们回到婴儿状态?
人生在世 。我们常常会追问 。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有人认为金玉满堂是幸福;有人认为美女在侧是快乐;有人认为端坐庙堂之上俯视众生是威武;有人认为五湖烟海之中泛舟是逍遥 。人对幸福的定义不同 。决定了人生道路的不同 。
在道家特别是庄子看来 。人生短暂到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所谓的功名利禄位高权重 。最终不过是挂在墙上烂在地里而已;所谓的蜗角虚名与蝇头小利 。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人生的一切神马都是浮云 。

《道德经》总用到“婴儿”的比喻,要说明什么?

文章插图
所以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 。就是当下能把握住的幸福 。你给爱人的一个微笑;你撩起恋人被风吹起的头发;你在日暮乡关的时刻想起故乡的炊烟;你在寒夜的街头吃一块热气腾腾的烤山芋 。等等 。所有能把握住的东西 。能带给你暖意的东西 。才是最宝贵的 。
当然 。我们这些所谓的幸福 。都是红尘的幸福 。都是跳脱不开尘世的幸福 。在老子看来 。这些幸福太俗了 。没有达到哲学的高度 。
在哲学家老子看来 。人生最宝贵的是能保持人天真烂漫的童心 。回到婴儿和赤子的状态 。在老子的笔下 。婴儿与赤子是多么令人神往:
“含德之厚 。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 。猛兽不据 。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 。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 。和之至也 。”
老子赞美婴儿 。把赤子和婴儿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在老子看来 。只有婴儿才是与他心中的“道”合二为一的 。老子的道是自然 。是效法天地自然运行的哲学 。在他的道中 。“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而婴儿也淳朴自然 。天真无邪 。一切任性而发 。率性而为 。没有丝毫的矫揉做作 。
婴儿之所以能成为老子的人生理想 。主要是两大优势 。这是成人世界中早已丢掉或者说再也找不回来的优势 。一是“精之至” 。所谓“精之至” 。是说婴儿处于襁褓之中 。还没有价值判断 。一切都是生命本初的样子 。没有受到滚滚红尘的污染 。没有受到利益、美色的诱惑 。没有孜孜以求的功利之心 。一切都是自然的 。都是审美的 。婴儿内则柔和淡泊、外则天真无邪 。大自然的所有精气和灵气都集中在他身上 。得自于天地之间的精气还没有散发掉 。二是“和之至” 。
所谓“和之至” 。是指婴儿能自然地遵循中道 。你看婴儿终日号哭却不会嗓音沙哑 。原因就在于婴儿啼哭时能沿着气管运行;婴儿从来不会将就、为难自己;从来不会为了某种目的而讨好别人;从来不会因为有了好事而欣喜若狂;也不会因为失意而垂头丧气;他保持着自然天性 。随自然万物的变化而变化 。自然而婉转 。
事实上 。我们再也回不到婴儿和赤子的状态了 。老子也并非幻想回去成为婴儿和赤子 。作为一个道家哲学家 。老子崇尚仁的“精之至”与“和之至”的境界 。这种境界就是要求人们 。泯灭利益得失、是非好恶等俗世之相 。彻底消除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区分界限 。达到一种无知无欲、无拘无碍、与“道”合一的人生本体境界 。人若能如此 。则将无敌于世界 。
老子指出善于保养自己身体的人 。能“陆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兵无所容其刃” 。这倒不是说善于养生的人 。成了万物不侵的神人 。而是说在我们的心理层面 。如果能忘却了自我的肉身存在 。消除了一切功利欲望 。就能消灾避祸 。进入赤子婴儿的人生境界 。
也就是说 。虽然世人有所谓的灾与祸 。但我在内心却不以灾为灾 。不以祸为祸 。这样 。灾祸就无法侵害我的身心了 。这就是一种“万花丛中过 。片叶不沾身”的境界 。这就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有的境界 。这就是闲看庭前花落花开自然恬淡的境界 。我的心是一潭静水 。没有什么能打扰我干净的灵魂 。不管是得意还是失意 。我都能淡然处之 。
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婴儿的境界呢?老子为我们狼奔豕突的人生 。开出了二个药方 。
一是“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在老子看来 。欲望是导致人生痛苦的根源 。人生要轻松自在 。就要首先节制自己的欲望 。节制自己的情绪 。所谓“见素抱朴” 。就是要保持心境的纤尘不染、澹泊恬静 。达到老子所说的“致虚极 。守静笃”的最高境界 。所谓“少私寡欲” 。就是要人们把物质利欲降低到非常有限的程度 。在老子看来 。文明带来异化 。欲望带来痛苦 。过多的欲望 。就是人生的一种罪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