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大家都知道“随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论语·为政篇》 。
【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意思是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 。三十岁在道德学问上有所成就 。四十岁通畅事理而不迷惑 。五十岁理解了人生命运这一道理 。六十岁听人讲话能判明是非 。七十岁做事便能随心所欲而不致于超越准则和规矩 。
在我看来 。首先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 。
人到老年 。并没有仗着自己是耄耋老人而无底线的随心所欲 。在道德准则 。社会秩序允许的范围内得到最大的自由 。
人生的最高境界 。就是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对自己始终会有约束 。像那种碰瓷、讹人的随心所欲的坏 。是完全放弃了做为人的最后底线 。是个人及家庭的耻辱 。
其次 。它体现了老人的修养与道德水准
没有谁会喜欢为老不尊的老人 。更别说尊重了 。七十岁活得通透的人大都看透一切 。可以随遇而安 。胸怀大度 。
他们更多的是承担一种社会责任 。不放纵、不逾矩 。活得通透干净 。把所有的随心所欲装入社会秩序的框架中 。
最后 。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 。只有相对的自由
翱翔天空的风筝是自由的 。但还有一根不让它失控的线能随时将它拉回 。高速运行的火车自由奔腾 。但离了铁轨 。它寸步难行 。哪里都没有绝对的自由 。只有遵守了一定的规则 。才能享受最大的自由 。
孟子说:不以规矩 。不能成方圆 。
克雷洛夫说过:不要过份的醉心放任自由 。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 。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 。
更想说的是 。为那些不逾矩的随心所欲的耄耋老人点赞 。人生就需要自由而不逾矩的态度 。

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

文章插图
参考《白话四书五经》
其他观点:
《论语》中的 “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意思不是特指年龄七十 。是让人在此节点上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用数学、龙学的内涵:
在用交换、投票(七午马龙首)时 。禁止以日常权力干涉(十酉龙鸡手) 。要顺从自己内心所欲的意愿决定 。想选择啥 。投赞成或反对票 。是自己的根本权力 。“不”受法纪规“矩”约束 。
详见拙著《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序二 。
(文/刘树成)
其他观点: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 。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
这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体现了自由与规矩的和谐统一 。自由的人内心有规矩 。但是没有束缚;内心有原则 。原则之上则自由自在 。自律即自由 。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 。而是自我主宰 。”自律和他律 。在有的人看来的确是一种约束和限制,而对于自我要求严格的人来说 。正是因为严于律己 。他们才充分享受到了工作的自由、生活的自由、做人的自由 。事实上 。一些人感到的“不自由” 。并非由于约束太紧 。而是源于欲望太多 。总想通过越轨破戒 。追求形形色色的自我满足
太随心并不是很好,太所欲也并不妙.凡事适可而止,不可过量
自由是一种境界,一种随心所欲的境界.心有多宽,自由就有多大.
但是自由也是建立在大家都遵守规矩的基础上的,
现在社会这句话多是指一件事情顺其自然 。有自己的尺度就好 。凡事不过于刻意安排 。顺其自然 。似乎有一种消极的意识形态 。但也是现在社会缺少的一种意识 。正所谓 。船到桥头自然直 。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发展的规律 。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学有所成 。可以在社会上立足了;四十岁我已通达事理 。不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我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 。也能听之泰然;到了七十岁 。我就能随心所欲地做事 。而绝不违背礼义 。逾越规矩 。”
就思想境界来讲 。孔子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 。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思想和言行融合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 。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