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是怎样的?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 。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鸣沙山东麓 。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历隋、唐、五代、宋、元 。共有洞窟约四百九十二个 。是由壁画和雕塑构成的艺术综合体 。其中壁画分经变、尊像、供养人像、本生故事等 。亦有表现历史人物的《张议潮夫妇出行图》及古地图《五台山图》 。壁画构图生动 。色彩绚丽 。兼有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 。泥塑分浮面塑与立体塑两种 。唐代以前浮面塑让位于立体塑 。彩塑有单身像与群像 。群像少则三身 。多则十一身 。佛像居中心 。弟子、菩萨、天王居左右 。造型生动 。神态各异 。佛、菩萨、弟子、天王用泥塑 。而天龙八部飞天龙女等扈从则为璧画 。塑、画结合 。蔚为壮观;或菩萨用泥塑 。而菩萨顶上圆光 。身上飘带则用壁画代替 。雕塑与壁画融为一体 。是一大特色 。窟中藏经洞 。即莫高窟第十七洞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现 。洞中满藏经卷、文书、织绣等文物五万余件 。发现后 。遭到帝国主义分子的严重破坏和盗窃 。也引起国内外学者极大关注 。形成了“敦煌学”专门学科 。另有西千佛洞亦为莫高窟之组成部分 。创建于北朝晚期 。经隋、唐、五代、宋 。屡加修建 。存有洞窟十九个、壁画雕塑与主窟属同一风格 。莫高窟是我国规模最大 。内容最丰富的艺术石窟 。是中华民族之瑰宝 。
其他观点:
说心里话 。每次提起敦煌莫高窟的话题 。我相信不止我自己心里隐隐作痛 。这是整个中国人心里的痛 。这痛楚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是一样的心痛 。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根据历史资料显示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 。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 。有一个僧人路经此山 。正在嘴干舌燥的时候 。忽见前面不远处的一座山上金光闪耀 。如现万佛 。于是便在岩壁上的高处开凿了第一个佛洞 。此后 。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 。称为“漠高窟” 。意为“沙漠的高处” 。后世因“漠”与“莫”通用 。便改称为“莫高窟” 。也称“千佛洞” 。
莫高窟“千佛洞”慢慢走向兴盛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 。莫高窟的建造速度加快 。到了隋唐时期 。随着经济发展的繁荣 。莫高窟也慢慢的走向兴盛 。已经发展有洞窟千余个 。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莫高窟应该是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 。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 。形成巨大的规模 。但大部分随着岁月的风沙慢慢被埋没 。随着岁月的流逝 。人气越来越少 。有些价值连城的精品便被封存了起来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 。逐渐冷落荒废 。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 。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 。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 。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 。三年(1725)改沙州卫 。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 。重修沙州城 。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 。敦煌经济开始恢复 。莫高窟开始兴盛起来 。
王道士发现莫高窟藏经洞
清光绪初年 。王圆禄入伍当了一名兵勇 。退伍后 。他在当地出家成了名道士 。道号“法真” 。历史上称其之为“王道士” 。
由于莫高窟日益人气衰落 。守在这里的僧人都走了 。最后只有王道士留了下来 。
藏经洞是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 。敦煌莫高窟主持王道士(王圆箓)的助手发现敲击某个洞窟墙壁时有回声 。说明墙内有中空 。遂发现藏经殿 。洞内藏有从公元4世纪到公元14世纪的各种历史文本、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 。这些珍贵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 。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 。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古代博物馆 。
这些珍贵文献用多种文字记载 。有汉文、藏文、梵文、龟兹文、粟特文、突厥文、回鹘文、 康居文等 。简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古代博物馆 。
已知最晚的一份写于大宋咸平五年(即1002年)这意味着它们都是千年前的古本 。1900年代存世的宋代古本已是罕见 。隋唐古本几乎不存于世 。可见这些古本的文物价值之高 。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变化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20世纪初莫高窟的残破景象
王圆箓不识字 。不懂这些经书的文物价值 。对于破旧的经书处理 。他将保存较完整的经书作为礼物送给上级官员希望能引起上级重视 。让政府出资整理藏经洞内的经书并派兵保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