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初,一分钱能买到什么?


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1975年前后 。小学作业本3-4分钱一本 。铅笔3-5分 。橡皮3分 。火柴2分 。糖块论块买1分 。4分钱买一张白纸(我没叫分连纸) 。自己订一个作业本32页 。信纸论张卖1分钱2张 。信封1-3分(大小质量不同) 。白菜帮子5毛钱一筐 。折合1-2分钱一斤 。大葱5-8分钱一斤 。西瓜论块卖5分 。梭子蟹(0.3-05斤)一个1毛 。水煎包4分钱 。豆腐乳5分钱1块 。腌咸菜各种从5分到1毛5不等 。去供销社粮站买供应粮(凭供应本)(我们叫打粮食) 。玉米0.11-0.12元1斤 。地瓜干7-9分1斤 。没记得有小麦供应 。记得每次买回家最多也就10-30斤 。钱是从自己住的房子上 。替换下好的木梁和檩条 。或者取下院子大门到集市上卖掉换来的 。我还记得我会割草挖菜去卖给附近的农校农场 。那里养猪养马育种 。大量收购猪菜和马草 。猪菜1-2分一斤 。马草1-3分一斤 。还记得每年夏天去割草晒干存起来剁成大草垛 。等冬天去集市上卖 。7-9分一斤 。
那个年代1块钱就能去医院看病 。5毛钱就能治好一场感冒 。安乃近1.5分一片 。窝头糖(治蛔虫)5分一个 。甚至还能买好吃的(其实就是一碗红糖水 。面疙瘩汤 。煮一个鸡蛋)算是养病了 。那年我得肺炎 。青霉素0.15元一只 。链霉素0.25元一只 。是我爸托人走后门买来的 。
到了1983年前后 。生活物资大有好转 。各地农村集市一片熙熙攘攘欣欣向荣 。价格没多大改变 。学生用品没多大涨价 。生活用品也没多大涨价 。水煎包最多5分 。油条6毛1斤半(那时大多都按1斤干面粉算) 。馒头0.24元5个1.37斤(都是国营定价) 。那时我去卖冰棍 。1分-2.5分上货 。走街串巷吆喝着卖2.5-5分一根(麦收季节一天能卖几百根) 。一天能赚1-2块钱 。后来冰棍厂出了一个新品种 。我们叫牛奶鸡蛋大雪糕 。批发价0.13元 。我们卖0.2-0.25元 。很少人买得起 。都说贼贵 。我们最多20-30只上货 。夹在其他冰棍中间 。怕化了血亏 。经常卖不掉赔钱 。
1985年前后 。我们开始种菜园 。种瓜园 。芹菜4-8分1斤 。白菜3-5分一斤最贵时1毛 。茄子0.08-0.12元1斤 。大葱5分-0.12元1斤(一直延续到1998年) 。西瓜开始都论斤卖了6分-0.1元1斤 。甜瓜0.1-0.15元1斤 。脆瓜(其他各品种)0.07-0.12元1斤 。集市上不见了螃蟹 。但城市农贸市场里有了琵琶虾5-8分一斤没人要 。有几种商品不便宜 。鸡蛋2.2元1斤 。白条鸡2-3元1斤 。猪肉2-3元1斤 。蘑菇0.6-0.8元1斤 。这期间有一种摩托叫嘉陵50,一辆900多 。生意人都用来长途贩运驮货 。最多的能驮400-600斤 。农村的运载工具主要靠28大扛自行车(后面一个大条框篓子) 。150-180元1辆 。还有一种东西贼贵 。就是羊皮袄(熟毛皮) 。一件60-300不等 。
整个1980-1990年代期间 。农村生活物资基本都是自产自足 。并供应市场 。不会买菜买粮 。主要开销是穿、住、行 。那时一块红砖2.5分-4分 。一件迪卡布上衣10-15元 。一双球鞋7-15元 。一双普通布鞋2-5元 。塑料凉鞋2-5元 。我记得清清楚楚 。一件迪卡布学生蓝袄穿了10多年 。硬是穿不烂 。真结实 。那时还有一种布叫小帆布 。今天就叫牛仔布 。贼结实 。但今天却都故意搞烂叫洞洞裤 。
1988-1995年期间 。农村大量盖新房 。购家电 。14寸黑白电视机400-500元1台 。17-18寸700-900元1台 。品牌众多 。1995年以后 。彩色电视机17寸-19寸在农村开始有购买3000-4500之间 。轻骑摩托(60ml排量)4000多 。重庆80 。金城铃木 。K90等都是7000-12000之间 。
1988年我34元买了1块石英电子挂钟 。1节1号电池跑2年 。分秒不差 。直到今天还在我家挂着 。30多年来从没停过 。也不用校表 。超级的准 。那年我30元买了一双皮鞋(我们叫面包鞋) 。穿了7-8年不坏 。后来当雨鞋穿了 。还花了60元买了一块机械手表 。戴了1年就放着了(我不喜欢戴手表) 。今天仍然保存着 。
再后来大家就基本都经历过了 。
1970年代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 。是计划经济时代 。绝大多数物资价格都是国营定价的 。反映不出真实的物资需求价值 。很多商品价格便宜不代表供应充沛 。真正缓解供需矛盾的时间是1985-1995年之间 。真正的经济大发展是从“要想富先修路”开始的 。
今天的市场物资供应是那个年代的上千万倍 。品种几乎没有地域差距 。价格涨了10倍-几十倍不等 。吃穿住行都好了无数倍 。但手里没钱这是事实 。
其他观点:
七十年代 。单独交易一分钱 。能买到一棵糖果 。这是那时许多儿童的交易记录 。七十年代 。农村生活水平低 。社员群众口袋里没有钱 。钱的价值 。作用很大 。我亲眼目赌了一场因一分钱的官司 。我的一邻居 。去供销社买酱油 。那时供销社卖散装酱油 。一斤0.32斤 。他买了一毛钱 。他提起酱油瓶看了看 。说营业员短斤少两 。少打了一分钱 。营业员不服 。双方吵了起来 。引起群众围观 。在大家的提议和监督下 。捡测出结果 。是少了一分钱的酱油 。营业员在事实面前道歉并解释:可能在打酱油时 。手抖了一下 。提罐溢掉了一点 。(那时供销社卖散装酱油 。煤油计量用特制提罐)买主得意地解答他维权的秘密:原来他在自家的酱油瓶子上刻了五分 。八分 。一毛钱的记号线 。碰到短斤少两 。立即能知道少了多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