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行路难其四翻译 拟行路难其四情感赏析( 二 )


【作者简介】
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 。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 。字明远 。汉族 。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西南 。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 。久居建康(今南京) 。家世贫贱 。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 。任前军参军 。刘子顼作乱 。鲍照为乱兵所杀 。他长于乐府诗 。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有《鲍参军集》 。
【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1.这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所叹者愁 。酌酒为消愁 。悲歌为泻愁 。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 。此诗 “妙在不曾说破 。读之自然生愁” 。
2.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
答:①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 。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③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 。(每点2分 。概括1分 。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 。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
3.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 。从诗歌本身看 。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答:作者认为人的命运各不相同 。门第决定人生 。透露出一点宿命论思想 。(意对即可)
4.对这首诗前四句的理解 。
答:表面上 。诗人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 。在说人们应该像接受泻地之水一样 。接受“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不必“行叹复坐愁” 。实际上 。在诗人故作恬淡的语言中蕴含着忿懑不平之气 。既然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动 。那么人的贵贱不是被家世门第决定的吗?因此 。诗人声称安于命运 。其实是满腔愁苦 。
5.前四句作者言不当愁 。第五、六句接着写借酒浇愁 。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 。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泻水”四句言不当愁 。接下去写借酒消愁 。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吞声踯躅不敢言” 。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 。“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 。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 。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 。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
6.诗歌开头四句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些认识和怎样的情感?
答:作者认为人的命运就像倾倒在平地上的水 。“各自东西南北流” 。这都是安排好了的 。不用哀叹愁苦 。表现出作者对从愁苦中求得解脱的渴望 。
7.作者前面说“人生亦有命” 。似乎他已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事实是否如此?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答:地 。岂是平的?泻水于地 。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 。犹如泻水置地 。不是也由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决定的吗?乍读之下 。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 。其实 。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 。从第二个反问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可以看出作者的真正意思:哪里是什么人生有命 。人的出身贵贱、地位高低 。完全是由不合理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
8.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 。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开头两句中 。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 。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 。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
B.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 。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
C.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 。胸中郁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 。便着笔于从怅惘中求得解脱 。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
D.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 。不可能没有感情 。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 。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
E.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 。全诗托物寓意 。突显出含蓄不露、蕴籍深厚的艺术效果 。
答案:A C 。解析:A.不是“借代” 。是“比喻”;C.“一直在正面诉说”错 。
9.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 。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 。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这是本诗的名句 。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