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什么算律诗?( 二 )


在赏析作品的时候 。一首诗是不是格律诗重要吗?重要 。我们可以发现格律的美感和方便性 。从而进行学习 。
一首诗不合格律 。有问题吗?没有问题 。古体诗中精品无数 。没有格律的限制 。诗意更加浪漫自由 。只要语句通顺清朗 。不影响阅读 。有好的意境 。是不是格律诗并不重要 。
回到这个问题 。是不是律诗 。真的那么重要吗?
如果有人把拗救看成出律 。出律就不是律诗 。那么在这些人眼中 。《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一首古体诗 。这对我们理解、欣赏这首诗的意境有没有损害?没有 。
有人把合理拗救(用的人多)的句子看做律句 。那这就是一首格律诗 。

“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什么算律诗?

文章插图
一家之言 。欢迎评论 。
其他观点:
问题:“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什么算律诗?
前言
从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可以看到很多这种似乎出律的五律和七律 。例如《黄鹤楼》、《听蜀僧濬弹琴》、《登金陵凤凰台》、《与诸子登岘山》 。其中有一种是古人说的救拗 。有一些是古人说的半古半律(过渡期的格律诗)
一、拗体与救拗的格律诗
1、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
人事有代谢 。中仄仄仄仄 。第4、5应该是平平(中仄平平仄) 。但都用了仄声 。这种拗句的救拗方式是对句救拗 。对句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声 。例如:往来【成】古今 。中平平仄平 。
2、《 赋得古原草送别》作者:白居易 (唐)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
“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什么算律诗?

文章插图
二、唐宋诗人对于拗救的论述
常常见到有朋友说救拗都是现代人或者清朝人搞得东西 。其实在宋朝就能看到诗人的论述了 。唐朝的很多典籍今天见不到了 。但是也能见到零星的记录 。
1、我们看看宋朝人的说法:
宋朝魏庆之的《诗人玉屑》里 。找到这样一段记录:
拗句 :鲁直换字对句法 。如〔清谈落笔一万字 。白眼举觞三百杯 。〕 〔田中谁问不纳履 。坐上适来何处蝇 。〕.......其法于当下平字处 。以仄字易之 。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 。独鲁直变之 。
这里的例子是七律 。不过拗句在后面五个字 。前面两个字不用管 。救拗的方式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对句五言第3字、七言第5字必须是平声:
清谈--落笔一万字 。平平--仄仄仄仄仄 。救拗:白眼--举觞【三】百杯田中--谁问不纳履 。平平--平仄仄仄仄 。救拗:坐上--适来【何】处蝇 。
魏庆之又引用了”苕溪渔隐“的一段话:这不是黄庭坚(字鲁直)发明的 。杜甫就有不少这样的诗句了 。这种\"拗句\"出自杜甫:
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 。如 ...... 〔一双白鱼不受钓 。三寸黄甘【犹】自青 。〕 ...... 似此体甚多 。聊举此数联 。非独鲁直变之也 。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 。
“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什么算律诗?

文章插图
唐朝诗人王睿的《炙毂子诗格 》中。把宋人说的拗句称作“讦调体”
李端公诗:“却到城中事事伤 。惠休归寂贾生亡 。谁人收得章句箧 。”“句”字亦合用平 。今用侧字 。亦是讦调 。
李端公是中唐诗人李郢 。这首诗全篇是:
却到城中事事伤 。惠休还俗贾生亡 。谁人收得章句箧 。独我重经【苔】藓房 。一命未沾为逐客 。万缘初尽别空王 。萧萧竹坞残阳在 。叶覆闲阶雪拥墙 。
其中第三句:”谁人收得章句箧“ 。平平--仄仄平仄仄 。这和“野火烧不尽”是同一种:仄仄平仄仄 。
七言第六字(五言第四字)应平却用了仄(仄 。唐朝人称作侧):
“句”字亦合用平 。今用侧字 。亦是讦调 。
这种拗句的救拗与上面的救拗完全一样 。对句第五个字(五言诗第三个字)必须平声:
谁人--收得章【句】箧 。独我--重经【苔】藓房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平 。......和白居易的五律句式属于一类: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 。中平【平】仄平 。
“赋得古原草送别”为什么算律诗?

文章插图
三、半古半律的律诗
《黄鹤楼》、《听蜀僧濬弹琴》、《登金陵凤凰台》等这一类出律的律诗 。不属于拗体 。也不能救拗 。

推荐阅读